新郑韩王陵

简介

韩王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四周,是战国时期韩国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历145年间九世候、王的陵墓,现有11处28座陵寝。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车马坑和贵族墓,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韩王陵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完成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各国帝王陵墓中罕见的,是研究战国时期六国陵墓的重要实物资料。新郑地貌西高东低,地处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只有东部少部分是平原地区。韩王陵墓区均在郑韩故城周围。丘陵地带水土深厚,土质细密坚实,韩国国君选作茔地。韩国历时145年(公元前375—公元前230),历经君主9位。通过1985~1986二年的钻探调查,已发现韩王陵寝11处28座墓冢。分别是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东墓冢4座、观音寺镇王行庄村北墓冢4座、城关乡苗庄村南墓冢2座、辛店镇冢岗村南墓冢1座、城关乡暴庄村西墓冢5座、城关乡胡庄村北墓冢1座、梨河镇宋庄村东墓冢2座、梨河镇冯庄村南新郑监狱院内墓冢2座、观音寺镇柳庄村北墓冢3座、新村镇七里井村西北部墓冢3座、西亚斯商业学院内墓冢2座。从调查看,墓向均南北向,墓冢除宋庄一处是南北排列外,其余10处都是东西排列。墓形制绝大部分平面呈“中”字和“舟”字形,个别呈“甲”字形。另大部分墓有陪葬坑。墓室填土封冢均用夯打且坚实。韩王陵规模之大,是历代王陵中罕见的。墓葬的遗存,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济及其陵寝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2年3月~2003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许岗村韩王陵M4及3、5号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清理。据已掌握的资料判断,许岗4座大型古墓为战国时期的墓葬。这一发现不仅为寻找韩国国君陵墓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反映奴隶主贵族宗法关系的公墓制度的瓦解、家庭墓地制度的形成以及以国君陵墓为主体的陵寝制度的确立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韩王陵于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国历史
起源韩起源于晋国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晋穆侯。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晋成为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韩康子与魏桓子奉宰相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然后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为三个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中国历史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强盛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1]。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1]。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厘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衰微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2]。末期的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各国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题咏
满江红·雪后访韩王陵李铁城岁暮隆冬。风凌厉,绿苗白雪。郊野路,冻泥冰屑,硬滑如铁。金鼓旗幡成陈迹,荒丘残冢积黄叶。望眯眼,村落断踪炊烟歇。建高冢,狐兔穴;修壮殿,城池缺。叹兴亡相续,枉销人杰。残照西风花落去,霜晨号角悬新月。万双手,重整旧山河,从头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zx/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