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终于迈出统一天下的步伐,他却成为秦国

公元前年春天,韩国都城新郑的南大门缓缓开启。一辆马车孤零零的自城门中驶出,而城门不远之处便是秦国的精锐,早已严阵以待,时刻等待攻城。

韩王安成为悲剧性人物

立在马车之上的便是韩国的最高统治者韩王安,此刻的韩王安即无奈且心酸,但是心中却已放下了这些年如鲠在喉的对秦国那深深地忧虑,甚至可以说解脱了。他终于不用再日夜忧叹、夜不能寐了。此刻开始,命运已经不由他把握了。

韩王安于公元前年即位,接替韩桓惠王成为韩国的最高统治者。大家应该记得那个“疲秦计划”吧?把水工郑国送到秦国,帮着秦国修建郑国渠,最后反倒令秦国把最后一个重要粮仓建好的“计划”,策划这个“资敌”计划的便是韩桓惠王。

这个计划非但没令韩国安全,反倒加速了韩国的灭亡,只不过这个苦果最终有韩王安来品尝了。韩王安继位之时,韩国已经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了。可以说,韩王安从继位那天起,就没过什么好日子,一直是夙夜忧叹,总担心自己哪天起床,秦军已经兵临城下。

韩王安害怕的一天终于到来

公元前年,秦将樊於期攻赵国,斩赵军十万人。韩王安大惊失色,急令韩非上书,请求秦国不要发兵攻韩。韩非将上书递呈秦国不久,赵国前线又有消息传来。赵国名将李牧率军自北部边境勤王,打败秦将樊於期,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连樊於期都因战败获罪,跑去了燕国。

韩王安对这一仗大为振奋。没想到赵国这么能扛,也没想到六国中还是有能够与秦国掰掰手腕的。他立刻向赵国表示韩国和赵国都属三晋之地,大家本就是同气连枝,只要联手,便可共御强秦。此时,他又把刚刚给秦国示好的文书丢到了九霄云外。

不久,李斯来了,规劝他向秦国低头,速派使者赴秦觐见。可这时韩王安已经彻底倒向了赵国,李斯来了以后连见都不见。他觉得可以依靠赵国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秦国不会对韩国造成威胁。

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派遣内史腾统领攻韩大军,杀气腾腾地向韩国攻来。韩国临时拼凑了一只五万人的队伍,在洧(音同伟)水修建防线,以图抵挡秦军。可是此时秦军乃是战斗力爆棚的军队,韩军连防线都没有修好,就被秦军如同雨点般撒下箭雨和密密麻麻的壕沟车彻底击溃,作鸟兽散。

内史腾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新郑城下。要求半个时辰内韩王安若投降,可保新郑老百姓毫发无伤,否则的话便是腥风血雨。韩王安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嬴政并没有难为韩王安,只是将韩王安软禁在韩国旧地陈县。同时宣告韩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颍川郡。至此,韩国算是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可是韩王安还没有彻底退出,他要为韩国把最后的句号画上。

内史腾作为韩国降秦将领攻灭韩国

公元前年,原来韩国的一群贵族突然在新郑发动叛乱,这场叛乱被秦军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当年韩国还在时都打不过秦国,更何况现在这种类似于暴动的叛乱。可是这件事触怒了秦王嬴政,认为留着韩王安会影响秦国对韩国旧地的统治,一不做二不休,嬴政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以绝后患。就这样,韩王安同韩国一起走向了最终的归宿,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秦国在灭掉韩国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重大战役,只因韩国实在太弱小,已经无法与秦国“共舞”了。但是韩王安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秦国军力在当时已经无人能够争锋

他继位于忧患之中,可以说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一直指望三晋之地的两个好弟兄能够帮着他共同抵御秦国。可没想到他自己是最先灭亡的那一个。当然,这中间也有韩王安对形势的判断失误,当他看到赵国大败秦军就觉得赵国可以抵抗秦国。可是他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政治家对总体形势的把握。

当然,他的前任比他还“狠”,派人去帮着秦国建水渠,令秦国实力大增。只能说他在政治上是无能的,虽然韩国本弱,但是从韩王安的一系列举措来看,他加速了韩国的战略失败。

比如,在赵国胜利时他一边倒地追随赵国,就连刚刚给秦国递交的上书他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出尔反尔。李斯来劝降时他也是采用“拖”字,就是不见,从而丢失政治回旋余地,令自己和韩国骑虎难下。令秦国恼羞成怒。

还有一事要提一下。攻灭韩国的秦国大将内史腾,居然也是韩国人,他是降秦的韩国将领,最后是由他来领兵将韩国一举歼灭,也是莫大的讽刺。但我们要在这问一问,郑国和内史腾作为韩国的人才,居然都跑到秦国那一边了,并且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什么?

“英雄”中的秦军,展现了秦军的威武雄

笔者看到的描述战国末期韩国社会和政治现状的书籍很少,不敢做盖棺定论。但从史实来看,韩国已经失去了作为国家的凝聚力。人才纷纷倒戈,秦国大军压境之下颇有一种树倒猢狲散之态。

在此做个假设,韩王安就算是听从李斯的劝诫,派遣特使觐见嬴政,对韩国和韩王安来说,会有什么不同呢?笔者的判断是没有什么不同,韩国一样会被灭掉,韩王安的下场不是被杀死就是被软禁到死。这恐怕是韩王安的无奈吧?

韩桓惠王和韩王安的政治决策也是错招频出,往往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中作出错误的决断。这也是韩国作为中首当其冲被灭掉的关键因素(地理位置就不用说了,韩国与秦国唇齿相依)。

只能说,韩王安生不逢时,再加上先天不具备优秀统治者的资质,成为历史上悲剧性的亡国之君形象,长存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是在所难免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zx/13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