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思念成风,相思成雨

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每年4月5日前后,天空总会下起蒙蒙细雨,为清明的春祭拉开序幕。春祭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习俗,一般在清明节祭拜直系的亲人和先祖,期望未来的一年里平安喜乐,万事顺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01清明节是重大的春祭节日

春祭从清明节之前的上午开始,家族成员齐聚,摆上祭品和酒水,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在墓前叩拜家中亲人、宗族先祖。清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不仅是为了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血脉的久远记忆,更是为了增强家族成员凝聚力和对家族的认同感。

早清明,晚寒食。同为相近的祭祀节日,寒食节为民间第一大祭日,需吃前一天的冷食。但因习俗相差无几,精神内涵趋于雷同,随后便合而为一,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清明节。因此很多人会在清明节前一天祭拜,以免亲人在清明节忙碌当天收不到纸钱。

祭祀时,在先人面前三拜九叩,现代人更多的是三鞠躬,烧纸放鞭炮,以示敬意。祭祀后,带走糕点、水果等贡品返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就深切诠释了蒙蒙细雨下的清明,人们祭拜亲人,在无言的感伤和缅怀中,勾勒出的一副思念汇聚的清明图景。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更是道尽了清明思念亡妻的深情缅怀之意。

02清明节是踏青的好时节

暮春之初,春和景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天朗气清,春意盎然,正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时节。《岁时百问》中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风至,春风送暖,百花盛开,万物欣欣向荣。人们结伴同行,踏青访友,有诗曰:“陌上青青柳色,烟雨十里春深;心中念念故人,落花轻覆草痕。”清明踏青,有助于吸纳自然之气,驱散心中积郁的寒气,舒缓疲惫抑郁的心情,有益身心健康。

清明出行,人们有顺手折柳的习惯,折一些嫩绿的枝条,或做成口哨,或编织成圈佩戴头上。老人说,清明节折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说是为了纪念焚身而死的介子推,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他时,焚身的柳树死而复生,再吐新绿,晋文公便折柳纪念。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北宋诗人宋伯仁在《清明插柳》中就表达古时清明插柳的风俗,以及不为俗事所累,率性洒脱的超脱之意。

03清明节是民俗的融合

清明节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蚕花会、植树、插柳、吃青团的习俗,融合了“节气”与“节俗”,吸纳了寒食节的禁火、吃冷食习俗和上巳节少女们踏歌而舞、驱除邪气的春嬉习俗。

清明节前,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是女儿节,更是黄帝轩辕的诞辰,至今新郑三月三都有拜祖大典的祈福仪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zx/137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