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拜祖黄帝故里
新郑历史悠久,有“黄帝故里”之称;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期韩国迁都新郑,将郑县改为新郑县,此后建制多用新郑一名;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郑县,设立县级新郑市。
黄帝故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战国《竹书纪年》和汉代《史记》等史书均有记载。汉代建轩辕庙,历代迭修。明隆庆四年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帝故里多次进行扩建,景区面积已达7万平方米,整体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从北到南依次为轩辕丘拜祖区、庙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气势恢宏,灿然有肃。年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中华姓氏广场、轩辕庙前区、轩辕庙、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范曾题写景区门口炎黄赋。
景区门口。全部都是钢筋水泥仿古建筑。
轩辕庙。
殿内左右两边分别供着嫘祖与嫫母,黄帝的两位妃子。嫘祖,又名累祖,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
黄帝“祈福树”。
黄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走到最深处,就是轩辕黄帝纪念馆了。纪念馆外观是黄帝时期人字形大房子造型,在设计上采用了地穴覆土式建筑样式,寓意轩辕之丘,并分为上下两层,如同从地下自然生成。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一直存在争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一般认为有河南新郑、陕西姬水、甘肃天水、山东寿丘四种争议。嫘祖是黄帝的妃子,教人养蚕纺织。据说,新郑到建国前还有家家户户养蚕的传统。这一点更说明了这里是黄帝故里的可靠性。(这是个人理解了哈)。不管如何,最重要的应该是象征意义吧。黄帝故里,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所以每年祭祖大典的时候都有世界各地的华人过来参拜。
游黄帝故里,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哦。我们接下来看看新郑其它有意义的景区吧!
裴李岗遗址。有年光辉历史的裴李岗文化闪烁于世界的东方。出土的木炭标本经测定,距今约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多年。裴李岗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
郑韩故城。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郑国车马坑总规划面积亩,内有有春秋墓葬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经典必看的郑国车马坑博物馆,遗迹上构建。中子型郑公大墓,非常震撼。
轩辕湖湿地郑韩古城城墙遗迹
毕竟太古老了,现在已经变成休闲的地方,古城墙绿化很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这里就是城墙遗址具茨山。位于城西的具茨山也称为始祖山。这座山有些部分还是很陡很壮观,高度居然也达到了海拔米。
最后,用张现代新郑来结束这篇文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zx/1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