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种出新郑一方好风景

近年来,新郑大力开展“百支队伍、千名骨干、万家欢乐”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种在乡”。“种文化”给新郑带来了丰厚的红利,短短几年时间,不但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精气神,还催生出一大批特色文化村(社区)。

老张是城关乡东郭寺村里广场舞的“领头人”,他回忆道,村里以前就有舞狮、腰鼓、秧歌等文艺活动的传统,只不过都属于部分人自娱自乐,没有在村里形成“影响力”。“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提倡和支持重新唤起了东郭寺人潜藏内心的文艺热情,广场舞、盘鼓等队伍很快组建起来。如今,在东郭寺村,舞狮、广场舞、戏曲……百花齐放。

文化的“金种子”发芽吐穗,在新郑的乡村村长出了特色文化。盘鼓、太极、舞狮、秧歌、民俗文化……雨后春笋般的项目,是新郑“种文化”的结晶。新郑市观音寺镇潩水寨村此次入选新郑市首届特色文化村(社区)评选。今年60多岁的村支书白福先告诉笔者,潩水寨村作为传统古村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潩水文化遗址古朴风貌,还遗存着许多丰富的风俗礼仪、民间艺术,建设特色文化村将对挖掘、整合、弘扬和发展古村落特色文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新郑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感慨:“以前,要搞场文艺演出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节目的挑选,虽然也有很多节目,但缺的是精品,缺的是特色。现在,乡镇个个有特色文化,都能搞一台像样的节目,每周的群众大舞台都是这些乡土艺人创作出演的。”

如今,从柳絮飘飞的阳春三月,到硕果盈枝的金秋十月,时光辗转,风物变换,在新郑大地上,却有一种“声音”不会改变,它有时是雄壮激昂的鼓声,有时是踏着音乐节拍舞动的脚步声,有时更是丝丝相连剪纸艺术的无声胜有声……

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通过“特色文化村”建设,推动先进文化进村入户,这也是新郑不遗余力地去挖掘、盘活民间文化资源的动因所在。

短评:近年来,新郑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平稳、有序、有力推进,广大农村基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的特点。这既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一方面,农村的一些文化资源闲置不用;另一方面,在农村中可供农民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多,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要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特色文化村,就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通过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版工程和“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以文化塑造形象,以文化凝聚人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提供精神动力。(新闻中心沈磊刘栓阳李伟彬)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庢槸鎬庝箞鏍风殑
鍖椾含鍝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渶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tw/56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