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县”新郑:黄帝故里 临空腾飞

全国“百强县”新郑:黄帝故里 临空腾飞

 

  新郑城区新貌

  新郑,被誉为“中国枣都”,红枣产业发达。图为丰收在望的大红枣。

  本版图片由刘栓阳、沈磊摄影

  雏鹰农牧火腿生产车间。

  郑州市商贸物流业“一号工程”——郑州华南城。

  新郑新区注重文化特色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街头游园、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别致美观,提升城市品位。图为中兴路暖泉河桥。

  新郑市注重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图为风景如画的轩辕湖湿地公园。

  薛店镇常刘社区干净明亮,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徐建勋王延辉 本报通讯员 梁国定 刘象乾

  核心提示

  提及新郑,“黄帝故里”几乎无人不晓。然而,除却这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外,它还有着另外一张闪亮的名片——全国“百强县”。就在不久前,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所属赛迪顾问发布了“年中国县域经济强”,河南5县(市)上榜。其中,新郑排名第58位,已连续三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河南榜首。

  县域发展之所以领跑河南,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给出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实干。“‘十二五’期间,新郑市抢抓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三区叠加’机遇,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融入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郑州产业辐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的跨越。”刘建武深有感触地说。

  数据见证辉煌:年,新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亿元,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和元。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45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排名跃升至第44位,是全省唯一进入全国财政百强的县(市)。

  屡获“百强县”殊荣、“夺冠”河南县域经济,新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炼成”的?连日来,随着记者的深入探寻,答案愈发清晰起来……

  1

  集聚效应助推经济“换挡提速”

  产业兴,则县域兴。在产业发展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都有一手“好牌”,新郑也不例外。

  打好“产业牌”,新郑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上持续用力。按照“一区一主业、突出主导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和农民特色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体系更完善。今年上半年,新郑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优化为3.1/50.7/46.2。

  如此优良的产业比,所折射的,正是新郑实力。“一产仅是零头,正是新郑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品牌化专业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刘建武说。

  一颗红枣火红一个产业,闻名全国的红枣经济便是新郑做精一产的缩影。近年来,通过“中国红枣第一股”好想你枣业、“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以及君源有机农场等新型农企的示范带动,新郑已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8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销售收入达亿元。

  新郑屡入全国“百强县”,依靠的并非只是农业产业化集群这“一指强”,而是“集团式”作战的三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业、商贸物流业。

  新港产业集聚区内,投资12亿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投资10亿元的中储粮油脂、投资8亿元的达利食品、投资5亿元的光明乳业等一大批大型食品企业先后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冠超食品、投资11.68亿元的恒喜龙食品等项目在加快推进,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已成规模。

  位于薛店镇的中原食品工业园,“新郑味道”正由此源源不断端上国人餐桌。“好想你枣、雏牧香肉、白象面、君源蔬菜、加加酱油、小二黑醋、胖哥水饺……可谓一应俱全。”薛店镇党委副书记王志超自豪地说,园区现已有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

  与食品加工业“并驾齐驱”的生物医药业也呈集聚发展之势。占全国市场份额30%的小剂量水针剂便产自新郑。目前,灵佑药业在新三板已挂牌上市,中德医疗产业园、润弘制药工业园已实现投产,瑞孚国际医疗科技园、遂成药业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

  在龙湖镇,一座商贸物流城强势崛起,迎接八方商贾。总投资约亿元的华南城,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如今,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亿元,开工建设万平方米,万平方米已营业,入驻商户1.2万余家。

  除了华南城这一龙头外,新郑在发展商贸物流业上动作连连。其中,华商汇、圣戈班绿色建材园、不锈钢物流园、卓商农机交易中心等项目也都在加速推进。

  三大主导产业齐发力,新郑经济发展“节节高”。以年为例,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商贸物流分别完成增加值56.4亿元、61.1亿元、.3亿元,占新郑GDP比重为55.8%。

  2

  书写新型城镇化的“新郑样本”

  一如车之两轮,产业集聚在拉动新郑经济“快跑”的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在强力“助跑”。

  “以人为本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绝不是农民简单物理空间上的位移。”刘建武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区域经济要发展,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必须转移出来,必须改变传统的劳动方式和就业方式,这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关键。”

  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正是新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精髓所在。近年来,新郑市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型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有效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构建了“两城、两市镇和若干新型社区及特色保留村”的空间布局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民生优先、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新郑道路”。

  薛店镇常刘社区是一个设计新颖的现代化新型社区,优美的环境、漂亮的楼房、整洁的道路、完善的配套服务……让住在这里的居民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现年57岁的常书松在社区物业当保安,除了土地租金和农民权益的保障外,每月还有元的收入。提起如今的生活,他直呼“没想到”,“喝的是南水北调干渠的水、用的是天然气、上的网是光纤宽带,看病有标准化卫生室、买东西有连锁超市,垃圾、污水可集中处理……俺们生活得劲儿着呢!”

  产城融合下的新型城镇化,让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社区有80%的劳动力在中原食品工业园区内的雏鹰农牧、白象、胖哥等食品加工企业打工,人均月收入元以上。”常刘社区主任刘春喜说。

  与常刘社区一样,孟庄镇鸡王社区也是新郑市依托特色产业布局、按照“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和“六通十二有两集中”标准建设的新型社区。“新郑建设的新型社区,不仅建得漂亮,而且还注重实现群众能创业、会就业、可持续地发展。”孟庄镇新型城镇化办公室主任陶玉新介绍,鸡王社区以华南城、六盛钢材和东鑫钢构等企业为支撑,带动创业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人,并吸引外来人口就业1.5万余人。

  在新郑,和常刘社区、鸡王社区居民一样过上幸福生活的群众还有很多。统计数据显示,新郑市建设新型社区68个、万平方米,4.3万名群众入住新居。如今,新郑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率已攀升至62%,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

  3

  “双轮驱动”注入发展“新动能”

  开放创新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坚持开放创新、厚植发展优势,新郑有自己的一套。

  郑州华南城项目落户新郑之时,起初有人认为,一个财政收入几十亿元的县级市是想表演“蛇吞象”,并不看好新郑能托起这个“巨无霸”。可事实胜于雄辩。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4个月时间,一期两年内实现万平方米试营业,创造了“新郑速度”,刷新了“新郑效率”。

  成功引入华南城项目,只是新郑坚持高标站位、开放发展、强力优化投资环境的一个侧影。近年来,新郑市围绕培育壮大“三主三辅”产业体系,创新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和“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等,主动对接世界强、行业50强企业,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对区域经济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四力型”项目:以前从不到县级城市布局的IBM来了,华润来了,法国圣戈班也来了……新郑现代产业体系骨架越发丰满、经济发展后劲越发厚实。截至目前,新郑市上市挂牌企业就达26家之多。

  “‘大块头’项目落户一个地方,一方面说明这里投资环境好,另一方面能形成雁阵效应,集聚起更多的关联企业。”新郑市市长马志峰说,“十二五”期间,新郑市招引项目就有个,到位资金亿元。

  开放招商,新郑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不遗余力。每年精心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的同时,根亲文化也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大名片。仅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新郑市就签订项目35个,总签约额达.8亿元,创历年项目签约额之最。

  “双创”时代,新郑市抢抓机遇,依托高校众多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政校企三方合作,加快产学研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梯级创新创业载体,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目前,新郑已建设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创业综合体8个,培育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36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

  如今的新郑,既有“高大上”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有“接地气”的农民特色创业园。去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河南时,对孟庄镇农民创业园的实践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全市12个农民创业园之一,孟庄镇农民创业园是一个以红枣加工为主的特色园区,主要为家庭作坊式枣加工企业、返乡人员、新疆包地种植户等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现园区已入驻小微企业98家,返乡人员创业企业53家。

  如同“你有你的‘好想你’、我有我的‘好想她’”,新郑通过大力扶持全民创业,已逐步形成了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千家万户创业致富的良好局面。

  4

  打造“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

  经济跃上新高度,故里绽放新魅力。从郑州进入新郑,途经龙湖、薛店、孟庄、郭店四镇,道路宽广、高楼林立、企业集聚,新型社区一个接一个,蒸蒸日上的现代繁荣气息扑面而来;从新郑市区驶往新郑南部,一路上蔬菜大棚一座接一座,新鲜蔬果在田间摇曳,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引人入胜。

  站上新起点,新郑再出发,一个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正在郑州南部起航腾飞。未来五年,新郑怎么干?一张宏伟“蓝图”已画定。

  不久前召开的新郑市第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新郑将以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建设为统揽,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生态宜居环境为保障,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把新郑建设成为中部现代工业新城、中原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

  方向决定未来。具体怎么做?新郑已布好一盘大棋,着力在七处“落子”。刘建武说,未来五年,围绕打造实力、宜居、活力、幸福、美丽、文化、平安“七个新郑”,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力争全国工业百强县(市)进入前60强、全国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进入前50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进入前40强、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进入前30强。

  黄帝故里、临港之城。建设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产业是基础。如何厚植更具规模、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新郑铆足了劲,“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三“箭”齐发。

  做精一产——以中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和北部红枣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构筑起新型现代农业体系。

  做强二产——加大对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改造提升,打造千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临空经济产业比重,为工业发展打造“最强心脏”。

  做大三产——以建设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推动商贸物流业提质扩容、增效升级,着力打造龙湖千亿级商圈;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着力打造中部电商基地。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y/7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