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拜祖大典了,让我们沿着黄帝足迹一
明天,举世瞩目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要隆重举行了,豫记受邀参与了本次大典和黄帝文化的传播推广工作,这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要讲好黄帝故事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小。
连日来,豫记接连组织郑州艾瑞德学校的个姓氏的孩子放飞姓氏风筝致敬轩辕黄帝,邀请知名播音员刘阳诵读司马迁的《黄帝本纪》,并请郑州中学的学生将《黄帝本纪》翻译成英文录成视频向海外传播,请海外的华人少年用汉语诵读,联系兰考的坠子皇后胡中花和鹿邑的大鼓书艺人用民间曲艺的形式说唱《黄帝传》……
这只是眼下豫记围绕大典传播所作的微不足道努力,很不系统,也缺乏深刻的思考。这让我想起我的师兄、河南鹰展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陈举,陈举兄这些年都在追寻黄帝的足迹拍摄纪录片,在黄帝文化传播上的用力之深和用情之专都让我感佩。今天豫记推出的是该系列记录片的《寻根中原,读懂中国,从黄帝故里开始》,以及总导演陈举追光黄帝足迹的心路历程。
——豫记杨桐按
撰文
陈举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晋武帝司马炎,也就是《三国演义》大名鼎鼎的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挥师江东,灭掉了东吴,终结了三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曹魏手中接过帝位到统一中国,司马炎经历了十年之久,按理说,完成统一大业之后,该有一番作为了吧,然而却不是。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年的三月,晋武帝皇帝下诏,选东吴境内美女佳人五千入宫,此时的西晋皇帝的后宫的女人接近万人,什么国家大事朝廷政务统统被跑到了脑后,好色的皇帝晚上要和哪个妃子睡觉,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后来干脆坐着两头老山羊拉的羊车,老山羊去哪儿,皇帝就在那儿,老山羊停在哪儿,司马炎就在哪儿喝酒睡觉。于是,西晋后宫出现了女人们争相把山羊喜欢吃的各种花草插在门口,还用盐水洒地,来吸引羊车。
皇帝沉湎于女色,皇帝的老丈人杨骏就不闲着了,老杨同志带着自己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内外勾结,专权弄事,权倾内外,更多的有功旧臣被疏远贬黜。
骄奢淫逸起来的司马炎,未能听取朝臣规劝,及时发现问题,自此西晋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外族内迁题,埋下了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就在晋武帝弄了江东美女进宫淫乐那个时间,在今天河南获嘉县攒城大梁冢,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个叫不准(音读“否标”)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了一座古墓,当他爬过长长的墓道之后,手中的火把已经烧尽,阴森森的墓坑中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他随手摸了一把竹片点着用来照明,结果大失所望之下,眼前的竟然都是成片成捆的竹简,不准捡走了一些值钱的财物,那些被翻得乱七八糟的竹简就随手扔在了在墓穴中。
天亮之后,早起放羊的村民发现被打开的古墓,赶紧给当地官府报告,当地官员派人把这些数量巨大、大小一样的竹简,收拾收拾装车运走了。
这数十车竹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史学界把它与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等,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敦煌发现的藏经洞,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就在这本最为惊世骇俗《竹书记年》中,却清晰地记载了:“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这是现已发现的历史上最早关于黄帝有熊国的典籍记载。
司马迁《史记·正义》记载:“《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
无独有偶,年后的公元年8月,河南新郑有个叫李锐的乡绅整修自家老宅院,一群工人正在院子里打一口水井。
当挖到地下10米多深的时候,意外挖到了四件青铜器。
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件就是春秋青铜莲鹤方壶。
当时驻守郑州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存青知道后,立即组织兵力监护现场,一并将前期挖出的70多件铜鼎、铜鬲等物品,运往省会开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
这批以青铜器为主的百余件文物,震惊中外,当时被学界誉为“新郑彝器”。
这批珍贵文物成为河南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先路。
作为拥有超过万年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成果,从-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年前的仰韶文化,从-年前的黄帝文化到年前的商都遗址,多年的郑韩故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民族根脉的生生不息;黄帝文化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构成无疑承载着溯源铸魂的历史重任。
新郑作为轩辕黄帝的出生地,有着将近年的人文历史,是全球华人血脉相连、魂牵梦绕的根脉之地,其历史最早可溯源到裴里岗文化和仰韶文明时期;
新郑向北50公里就是年考古挖掘发现双槐村遗址,史料佐证,这里应该黄帝时期的河洛古国早期的城垣遗址,距今已超过年;
双槐村向北5公里就是黄河与伊洛河天然形成的河洛交汇处,相传伏羲据此演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太极阴阳图,以上足见黄帝文化、河洛文化与黄河文明的高度一致性、关联性。
黄帝作为华夏龙族集团的首领,其主要活动区域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在军事、政治、农耕、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华夏各族的文明基石;郑韩文化的历史血脉、文化印记则是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构成。
作为轩辕黄帝的出生地,新郑黄帝故里从文化心理、历史血脉有着不可复制的独有属性,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以黄帝故里新郑为核心,整合媒体、人文、人才、资源、资本等各类资源,系统梳理、挖掘新郑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文明故事,传承黄帝始祖根脉,聚焦全球华人视野,把黄帝故里打造成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朝圣之地,既是一种责任,也成为一种可能性。
作为一家植根中原的本土文化企业,我们携手河南大学等省内10多所高校,与根文创、豫记新媒体等一批有责任有情怀的民间机构一起,站在历史发展的百年转折点上,从年起,审视黄帝故里文化现状,挖掘、整理、传播黄帝文化、黄河文明故事,以“寻根中原、读懂中国,从黄帝故里开始”为宗旨,着手策划打造一批有内容、有格局、有视野的文化纪录片。
按照创作规划,我们计划分三个阶段来执行落地。
第一阶段,完成河南境内有关黄帝文化遗迹的“寻根中原.黄帝遗迹”系列的拍摄。
在那段时间里,摄制组先后赴新郑黄帝故里、新密黄帝宫、新安青要山、灵宝铸鼎塬、驻马店嫘祖故里,行程超过公里,爬悬崖、下深谷,望星轨、等日出,拍夕阳、汀渔船,实地采风、勘察、拍摄。
在每一处黄帝文化遗迹,湛蓝湛蓝的天空中,祥云彩霞环绕其中,我们聆听到上古文明时期的激荡回响,触摸人文先祖在中原大地上的强劲脉动,感受数千年沉甸甸的文明厚重。
第一季黄帝文化系列作品已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隆重推出。
取景新安青要山
第二阶段,我们着手对国内陕西黄陵、浙江缙云、河北迁安以及山东等地的黄帝文化遗迹纪录片的创意拍摄,继续追寻黄帝足迹,最终完成黄帝视野下的影像中国的地图绘制。
第三阶段,组织拍摄“我是黄帝守护人”系列纪录片。
以新郑本土青年学者刘卫鹏个人成长故事为线索,讲述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对黄帝文化由陌生到认知、从认知到热爱、从热爱到钻研,最后成长为熟悉河南本土、了解黄帝文化精神内核的杰出青年才俊;
同时以探寻黄帝精神内核为主线,追寻河南本土黄帝文化守护者的心路,回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国家祭典历程的不易,对话河南黄帝文化研究的资深泰斗,聆听考古专家解读黄帝文化与黄河文明的关联和佐证,重温习总书记对黄帝文化、黄河文明的高屋建瓴的论述精神内核。
这个系列重点展示从草根到庙堂这样一群默默守护黄帝文化的使徒行者的心路历程。
“轩辕黄帝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这是总书记视察陕西、河南重要讲话的原话摘要,从黄帝文化到黄河文化,溯源寻根、延续人文根脉,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纪录片创作与文化创意,是文化苦旅人的痛点和难点,但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河南本土民营机构,愿意和一批致力于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仁人志士、机构一起,共同打造属于河南、属于黄帝故里、更属于全球华人的精神标识、文化品牌,一如我们已经在路上的“读懂中国,寻根中原,从黄帝故里开始”。
明天,全球瞩目的“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届时,豫记抖音、视频号将会同步直播,欢迎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