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把韩国的疲秦战术变成伟大的水利

白癜风怎么引起 http://m.39.net/pf/a_6559327.html

大家都知道,中国四川有一个都江堰,这个修建于先秦时期的水利工程可谓利国利民,两千多年以来,它造福了四川人民,将肆虐的岷江控制住,让四川盆地变成天府之国。

不过,看了电视剧《大秦赋》才知道,秦国还有一个特别牛的水利工程,就是郑国渠,它的修建,造福了八百里秦川,让它变成米粮仓。

当然,这个水利工程并不是他们主动修筑的,并不是秦王不重视水利建设,还在秦昭襄王时代就开凿了都江堰,后来又修筑了沟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它成了大秦军士征伐岭南的“水上军道”。因此,修筑水利工程肯定是他们愿意进行的,只是暂时还没有考虑到在泾水修筑水渠,而这条水渠是被韩国忽悠的,也是韩国给大秦设的一个坑坑。

公元前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燕、齐、楚、赵、魏、韩等山东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进一步发展壮大。

而这其中,作为秦国东出函谷争天下的必经之地便是韩国,但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当然,他们也不那么想惹事,可是战国时代是大争时代,并不是你想佛系就能够佛系的。

韩国虽然国力不那么强大,但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那么理想,也就是挨着河流太近了,虽然灌溉便利,但也难免会遭遇水灾。

韩国立国,最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到景侯徙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哀侯都于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疆土狭长,跨黄河南北,黄河南有今郑州、许昌、南阳等地,黄河北则有野王(今沁阳)、上党(今山西长治)。

韩国国土几乎处于黄河边,境内形成于史前的荥泽。

《禹贡》所讲“荥波既潴”,说的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为荥泽,为古代中国九大泽之一。

古时的黄河河道偏北,后来黄河不断南翻,淘蚀山根,使黄土质的敖山滑塌河水之中,由黄河分出的“河南之济”沿广武山北麓东流,同时接纳了由广武山上流下来的柳泉和广武涧两股小水,流过了敖山以北和荥渎相汇。

这个泽是什么?看起来很壮观,不过,也是让人担心的堰塞湖啊,又是黄河,又是大泽的,如果没有本事治水,那么国家早就不存在了。因此,韩国在治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众多治水的能工巧匠。《周礼·地官》有关于“稻人”的记载:“稻人,掌稼下地。”“稻人”专门从事低洼多水地区的引、蓄、配、灌、排水及防洪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

秦国也治水啊,也修都江堰啊,但是,韩国不一样,他想利用流水给秦国制造麻烦。当然,他不是后来的国军在黄河扒开花园口让黄河阻挡前进的日军(三国也有水淹七军的故事),他可能还没有想到,再说,人家秦国没有攻打他韩国,他也不可能惹事啊。

当韩桓惠王看着这条名为泾河的河流,波涛滚滚的河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心思也萦绕着这条河流而涌动。

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只要以治理泾河为名,鼓动秦国上马一项大的水利工程,这个巨大的程度就在于必须举全国之力,役全国之劳,花费全国的财力经年累月修建这个水利工程,那么就可以拖住秦国,使秦国根本没有精力考虑其他,更不能挑起对其他国家的战争,那么,他还能够东伐吗。

更理想的是,这项劳民伤财的水利工程将秦国拖垮了、整烂了,让民怨积愤,他们还能够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地盯着东方的邻国吗。

而东方邻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富国强兵,包括弱小的韩国也可以加紧强国步伐,这样一来,让疲惫不堪的秦国面对东方虎视眈眈的诸国,那么,胜算怎样,还不是很明显的吗?

此乃良策妙计也!不错,真是一个独辟蹊径的良策妙计!

韩桓惠王的这套谋划,史称“疲秦之计”。这个计划实施了,不但拖垮秦国,也给东方各国创造发展机会。而且,让你兴修水利怎么也不是害你的计划啊。

至于韩桓惠王是在什么时候动了这个念头、想出这条计策的,史书无载。应该是在他两次入秦之后。而很有可能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年)推后几年,即他参加秦昭襄王葬礼之后。

不过,具体实施却是在公元前年。

这个计划要实施,当然必须派可靠的人员去秦国,说服秦王决定修筑这条水渠啊。他也想得周到,专门派遣自己国家的高级水利工程师郑国奔赴秦国。

他知道,派遣的这个人既要懂水利,有治水的实际业绩,更要懂得韩桓惠王的意图,要能彻底贯彻执行韩桓惠王的计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此人必须具备外交才能,必须能言善辩,而且必须做到胸有城府、深藏不露,具备说客和间谍的胆识、辩才和谋略。

这下你秦国也不好拒绝,更不能说我们韩国害你们秦国吧,我们连专业人才都派给你们了,可谓战国时代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典范了。

当然,郑国还有一个使命,名为专业水利工程人才,暗为间谍,在秦国卧底,搞情报。

这个计划的内容就是说服秦国国王嬴政在关中平原北山的山坡上,横向开凿一条长约公里的大型灌溉水渠,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

这个计划看起来倒是一个美好愿景啊,而且兴修水渠肯定有利于关中平原的农业灌溉啊,20世纪有一位伟人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见水利工程的重要。

而且,既然秦国在昭襄王时代就在四川修筑了都江堰,那么,在关中平原修筑一条造福八百里秦川的水渠肯定很重要啊。

但是,为什么不修,那个时代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开凿,容易吗?而且这条水渠修筑的地方不是那么好修的,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物力,而且,最关键的是,你秦国修筑水利工程,人家其他国家在大量练兵,在铸造兵器,到时候,人家发动战争,你的水渠还能够修好吗?或者修好了,成为别国的水利工程了。

而嬴政的理想,或者说大秦数百年来的理想是东出,是一统天下啊。

对于这个水利工程,嬴政并没有脑袋一热就拍板,或者群臣起哄就上马或者下马,于是,他请自己国家的水利专家,修筑都江堰的李冰认证。

因为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年),嬴政的爷爷秦昭襄王薨逝时,在秦国南方的蜀郡,却传来一个好消息——都江堰建成。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花费五年时间在岷江上修建的一座水利工程。

而嬴政继位后,这个水利工程正在发挥它强大的作用,而李冰父子更是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建议肯定是很实用的。

也就是说,嬴政在经过科学认证后,决定上马这个工程,虽然这是韩国挖的坑,但他要把这个坑转移给东方诸国。

虽然这个工程耗费巨大,要动用全国财力物力,但是,它却能够使八百里秦川变成米粮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没有粮食,一统天下的大业怎么可能完成呢?

于是,轰轰烈烈的关中平原水利工程上马了,而其他国家等着看秦国的笑话,韩国知道秦国决定上马泾水渠(因为郑国渠是后来命名的)时,恐怕内心不知有多爽,哈哈,坑死他们。让秦国这辆战车陷进泾水渠这个泥坑里吧,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修筑不起来,等修好了,黄花菜也凉了。

他到底给郑国授意没有,让他组织民工慢慢修,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这条郑国渠修筑十年都没有成功,而朝廷内,宗室内都怨声载道。其间又发生了成蛟叛乱以及嫪毐叛乱。

成蛟不说了,是自家人,而嫪毐可是地地道道的赵国人啊,非我族类,肯定不是和我们大秦一条心。何况郑国是韩国人。

接着,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了,至今没有看到他到底给韩国传递了什么情报,但是,我相信,他应该是被秦王感化了,或者说他真正秉承了工匠精神。

你说,在修筑水渠时,中饱私囊啊,或者马虎一点啊,可是他没有,他很实在。

但是,由于嫪毐叛乱的阴影,加上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又加上宗室的煽动,嬴政下达逐客令,让各个单位将户口不在秦国的打工人全部清退。

不过,上马快十年的水利工程不可能下马啊。没有胡萝卜难道不办席了?我们自己干。(估计李冰父子年龄大了,经不起颠簸,没法接受泾水渠)于是,宗室弟子们接手这项工程,他们五加二,白加黑,拼命干,结果工程提前完工了。

只是,开闸放水时,水只流了二三里,就没有了,嬴傒傻眼了,结果,嬴政留有后手,让郑国化妆成寺人在工地上考察,而且完成了补救措施。

只是,施工进度快,但监工没有跟上,水渠成了豆腐渣工程,一场大雨让水渠决堤,淹没数千倾良田。

这下,宗室子弟才知道自己错了,于是让郑国这位水里专家继续上任。结果,第二年,这条水渠修成功了。而且还被嬴政直接命名为郑国渠。

韩国给秦国挖的坑不仅没有坑死秦国,反而让秦国收获了一名优秀的水利专家。而且,郑国渠让八百里秦川变成一个米粮仓,为统一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倒是韩国,在十年里国力日渐贫弱,民生凋敝,结果被秦国第一个灭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3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