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战国七雄的韩国,家里有矿,夹缝中生存

韩国、赵国、魏国被称为三晋,同气连枝,相互倚靠。

但韩国始终是三晋乃至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在战国时代存在感一直不强,从兴起到灭亡,大多数时候都波澜不惊,被实力大国来回碾压。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韩国,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曾经挣扎过,但在夹缝中根本找不到翻盘点,眼看着列国争相崛起,被动地在战国舞台上演出,自己却最终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兼并的国家,拉开了“秦王扫六合”的序幕。

战国初期短暂高光的新生诸侯韩国

韩氏是原本晋国世袭卿大夫家族,出自晋国宗室,是曲沃桓叔的后裔。春秋时代,晋国那么多强宗大族,范氏、中行氏、智氏,各个无比狂妄却都被一一灭族,默默无闻的韩氏却能屹立不倒,在晋国激烈的众卿争斗中保存下来,并开宗建国。

晋国六卿形势图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后形势图

经过春秋三百年大洗牌,进入到战国这场棋局的,没谁是真正的“弱鸡”,韩国也不例外。

从晋国母体中孕育而出的韩国,与新兴的赵国、魏国、田氏齐国一起,组成了战国政治舞台上的新生力量。在立国之初,作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国家,韩国一度生机勃勃。

韩国立国之初,都城在平阳(今山西境内),距离魏国首都安邑很近,魏国大军可谓是朝发夕至。为了避其锋芒,韩国先将都城迁徙到了今河南境内的宜阳,后又迁都到韩郑边境的阳翟。

韩国早期地图,此时东部郑国尚未灭亡

在早期战国政治舞台上,韩国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两件事:吞并郑国和申不害变法。

进入战国,昔日的春秋小霸郑国逐渐走向没落。韩国把都城都迁到两国边境上了,目的不言而喻。

前年,韩哀侯在位期间,韩国打了一次漂亮的“闪电战”,十五万韩国大军攻入郑国,一举占领郑国首都新郑,速战速决灭亡了郑国。

韩国随即迁都新郑。通过兼并和消化韩国地盘大增,实力大涨,也在战国站稳了脚跟。

韩国灭亡郑国后,三晋形势图

前年,韩昭侯即位后,开始富国强兵,任用法家学士申不害主持变法。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不害的变法,为韩国打下了坚实的国力基础,特别是编练了一支高水平的新式军队。这一老本儿,韩国一直啃到战国末。

但申不害的法家与商鞅的法家大不相同,商鞅崇尚法家制度,申不害崇尚谋略权术。术治的影响使韩国君臣笼罩在阴谋权势的阴影之中,丧失了韩氏长期以来忠勇正直的传统,造成韩国日趋衰弱。

即使是变法中的好一面,韩国也没有乘强劲之势,继续进行变革图强,在韩昭侯、申不害去世后,人亡政息,形势急转直下。

申不害变法

翻翻韩国的基本盘,客观看待韩国的国家实力

三家分晋时,韩国继承了韩氏宗族几百年经营布局的遗产,瓜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这一块产粮地,经过战国初期农业生产力的改进,粮食产量大增,这是韩国得以顺利立国的农业基础。

农业的发展,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的激增,保证了韩国有较为充足的成军壮丁潜力。

原来的郑国这一地区,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商业发达、文化鼎盛之地,因此韩国的商业十分发达,这也意味着政府收入很多,充足的粮草辎重,使得韩国支撑几场大战不成问题。

韩国的平民农人劳作

韩国最大的底气,是宜阳铁山,这是当时最大的铁矿山。家里有了矿的韩国,冶铁技术和兵器制造技术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韩国的强弓劲弩威力巨大,在八百米以内可以轻易射穿敌军的盾牌,让各国十分恐惧。所以,韩国也有“劲韩”之名。

生产、经济、军事、后勤各个方面,韩国都有着长足发展,人口、耕地、商业、矿产资源、冶炼技术都属于上乘。苏秦曾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

可见,韩国还是拥有一定实力的。

宜阳铁山,为韩国提供了一支铁甲精兵

韩国的国家生存危机——极端恶劣的地缘政治空间

不幸的是,韩国生错了地方,这直接制约了韩国的发展,影响了韩国的历史走向。

韩国地处中原,国土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山西南部及东南部,西部与秦国接壤,最开始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期则吃尽了苦头;北部、东部与同宗同源的魏国、赵国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方是不可一世的楚国。

就是在身边还有一个看得见吃不着的存在——洛阳周王室。

战国初期形势图

韩国身边唯一一个让人安心的好邻居就是赵国。在晋国时代,韩赵两家就是铁杆盟友,赵氏扶植韩氏起步,韩氏帮助赵氏中兴,两家始终协同一致。

各自立国后,赵国与韩国也始终维持了较好关系,在魏、秦伐韩时,赵国没少帮忙,甚至赔上了全部家当,后面还会再说。

说好听的,韩国是天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说难听的,韩国则是生存空间险恶,处于列强环伺的眼皮子底下,全境都可以当成战场,南来北往的各战国在这里出出进进,几度拿韩国开刀。

韩国在夹缝中生存,饱受各国欺凌,每天都要从虎口里夺食。

可以说,整个战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比韩国再差了,韩国四周都是大国,举国门户大开,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毫无扩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很难同时抵抗四面八方的强敌。

仅这一点劣势,就足以颠覆韩国所有的实力优势。不幸的出生在冲突热点区和前沿区,因此韩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并不由自己掌控,周边形势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对韩国形成巨大冲击。

韩国人生活的战战兢兢,消息灵通,南来北往都是斥候(间谍),如果那时有传媒业,韩国的国际新闻资讯产业一定异常发达。

战国晚期形势图

恶劣的地缘政治空间,使得韩国屡遭外敌打击

作为三晋之一的兄弟魏国,也曾打过韩国的主意,因为魏国跟韩国差不多,也处于中原的腹心。但是魏国搭上了第一波变法的高潮,国力强盛,想打谁打谁,西边把秦国打的龟缩河西,南边压制楚国,北边直接灭了中山国。

对于近在咫尺的韩国,魏国不能不琢磨。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年)魏惠王下令攻打韩国,刚被魏国打爆的赵国有心无力,韩国不得不向齐国救援。

齐威王派孙膑为军师,在“马陵之战”中围歼魏军,把魏国太子申都俘虏了,一战把魏国打成了二流国家,从此魏国再也没动过韩国一根手指。

魏国霸业的衰落——马陵之战

魏国衰落了,但是更加强大、更加可怕的秦国崛起了。

自秦国东出,韩国由于与秦国领土相接就不幸首当其冲,秦国实行“远交近攻”,主要就是打击韩国。

前年,秦国第一次攻占宜阳;前年,秦国在脩鱼消灭韩军八万;前年,韩国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到秦国当了人质;前年,秦国第二次攻破宜阳;前年,秦国又夺取了韩国的宛城……总之,面对变法后秦国的虎狼之师,韩国毫无招架实力,屡战屡败。

由韩国引起的最大动静,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前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的上党地区,韩国自知不敌,把上党地区连同17座城池与土地送给了赵国。

被韩国拖下水的赵国,遭到了秦国的降维打击,一战损失四十余万精锐,自胡服骑射后积攒的家底一战输个精光。可见韩国不仅自己孱弱,还是个猪队友。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除了秦国,其他国家人人自危,根本无力再动韩国心思。

韩国在“亲秦”还是“抗秦”中左右摇摆,一开始参加六国合纵,同一帮朝三暮四的“盟友”们,与秦国掰了一番手腕。

合纵被拆散后,自知实力不济的韩国选择主动臣服秦国,向秦国献上国玺,请求成为秦国的外藩,以延续韩国社稷。

但韩国一边嘴上喊服了,一边私下小动作不断,首鼠两端,依“术治”传统,竟然使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水工疲秦”政策,派出最好的水工去秦国“扶贫”,妄想使秦国通过修治水渠而无力灭韩。谁知,郑国渠修成,秦国关中大治。

前年,秦国开始彻底解决六国问题,第一个灭了韩国,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国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结论

韩国因处于四战之地的地缘政治劣势,疆域面积小,回旋余地少,虽有建国之初的一点家底,还有盟友赵国时不时的匡扶,但也只是拖延了韩国灭亡的速度而已。

最终,韩国终究没能挺过秦国发动的灭国大战,反而第一个被秦国祭旗。

但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的张良,心存亡国之恨。最后协助刘邦首先打进咸阳,进而夺取天下,也算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替韩国报了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33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