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秦心腹之患二三里资讯西安
成语出处:
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du]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成语释义:
心腹:比喻要害的地方。
又作“心腹之疾”或“心腹之病”,本指体内致命的疾病,也指隐藏在内部的祸害。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最大的隐患。
人物介绍:
秦昭襄王:姓嬴,名稷(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其舅魏冉为丞相,亲政后施行远交近攻等策略,为秦国东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年去世,谥号为襄。
范雎:(?—公元前年),亦作范且,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在秦国时为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增强王权等策略,后被拜为秦相。在其推动下,秦国大大加快了与东方各国间战争胜利的步伐。
成语故事:
范雎为秦国制订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王拜他为客卿,让他以朝廷大臣的身份参与政事。于是,范雎进一步建议秦王应该加快进军步伐,首先向离秦国最近的韩国发动攻击,迫使其割地称臣。
他向秦王分析了两国的关系:“秦国和韩国地盘交错杂处,韩国的存在对于秦国而言就如同木头上的蛀虫,又好比心腹上的疾病,稍有不慎就会被它置于死地!况且,天下形势不变则已,一旦有变,对秦国危害最大的就是韩国,秦国应趁早降伏韩国!”秦昭王说:“你说得很对,那么采取什么办法合适呢?”范雎回答道:“臣以为,第一步应出兵攻打荥阳,这样韩国巩地、成皋的道路皆被阻断;第二步则应从北边截断太行山险径,如此一来,上党郡和新郑被隔开,不能互相救援,韩国被分割成三部分,怎能不灭亡呢?想必到时,韩王就只有对大王俯首贴耳了。”范雎的分析丝丝入扣,十分贴近秦王的心思,因此他很快被拜为丞相,主持秦国的大政。
公元前年,秦国不断出兵韩国,攻下少曲、高平(在今山西省南部);次年攻下汾陉(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境内),并在广武(郑州市西北,荥阳县东北)筑城堡;公元前年,秦国攻取了位于太行山区的南阳;公元前年,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十座城邑,隔断了上党郡和新郑的联系,从而引发了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在这场大战中,秦将白起歼灭赵军四十万,赵国元气大伤,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能与秦国对抗的能力。随后,秦军继续攻打韩国缑[gou]氏(今河南省偃师县境内),韩国就这样被蚕食鲸吞,步步缩小。
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国将领内史腾率领秦军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在韩地设置颍川郡。至此,韩国成为了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成语感悟: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困难发生时,要敢于正视困难,冷静思考并且及时解决掉其中最为紧要的问题,只有首先除掉心腹之患,事情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来源:西部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
ersanli.cn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