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侯与申不害,11gt2的典范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综合国力最弱的国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为何能在大争之世坚持百余年?或许除了与它锋利强劲的武器装备有关外,还与一个人的功劳密不可分,那就是申不害。

申不害出任韩国相邦。

在申不害成为韩国丞相之前,韩国的政治较为混乱,法律、政令的前后不一,让群臣吏民无所适从,且加上贵族拥兵自重,君王权威被进一步削弱,所以虽然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但是文治不行,武功再好也没用,就像一条腿走路,总是跑不赢两条腿的人。

从韩哀侯灭亡郑国,迁都新郑以来,韩国基本上是处于被其他列国殴打的局面,直到韩昭侯继位,拜申不害为相,行改革之法,韩国才强盛起来,诸侯不敢来犯,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不害的变法成功离不开韩昭侯的大力支持,与商鞅的“法治”不同,申不害更强调“术治”,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更“唯上”。如果遇到的君王是睿智的,善分断,那么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必然的;如果遇到的君王是糊涂蛋,不那么聪明,那么国家走下坡路也就不可避免。

韩昭侯与申不害。

幸运的是韩昭侯就是这样一个睿智的君主,不幸的是韩国也只出了一个韩昭侯。

所以申不害的变法只能“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而在他死之后“人死政废”,韩国自然也就一日不如一日;而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一日较一日强盛,终一统天下。

且不论后面的事怎么发展,在韩昭侯主政期间,他任用申不害为相,产生了1+1>2的效果,一度被诸侯国称之为“劲韩”,而且终其一生他都在贯彻申不害的法治思想,堪称其最好的学生。

一次申不害为其堂兄请仕,遭到了韩昭侯的拒绝,申不害就很不开心,面露埋怨之色,于是韩昭侯就对申不害说道,“我这是从你这里学来的治国主张。你是让我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教导,还是应该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说君主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决定官职的等级,今天你来请求我,这让我听从你哪一种教导呢?”于是,申不害就向韩昭侯请罪,说:“你这种行为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的君王。”

还有一次韩昭侯喝醉了,在寝宫睡觉,因为典衣不在,所以他身边的典冠为避免其着凉,就将衣服盖在了韩昭侯的身上,而这本来应该是典衣干的活,虽然典冠初心是好的,但是属于越权行为,于是韩昭侯惩罚了两人。

韩昭侯酒醉。

都知道包拯有个很有名的断牛舌案,韩昭侯时期也发生了一件异曲同工的事情。有一次,韩昭侯在喝粥的时候,吃到一块生肉,于是他叫来厨子问是何原因,厨子说自己熬了两个小时的粥,不可能还有生肉,他也不知道。于是,韩昭侯叫来帮厨,当场升他为厨子,帮厨很高兴,叩谢隆恩,但是韩昭侯马上变脸,要赐死他,帮厨不断求饶,承认自己是为了厨师的位置才做这样的事,韩昭侯说,“你今天敢放生肉,那你明天就敢放毒”,于是便杀了他。从这件事来看,韩昭侯确实是一个善断的君王,能一举看破帮厨才是嫌疑人,因为厨师被免职,帮厨就是直接获益人。

权谋很重要,因为在大争之世,它可以让一个弱小的国家纵横捭阖,避免城破国忘。但同样的,如果只知道权谋治国,而不想方设法强大自身,一味地将国家安危寄托于“术治”之上,并非长久之计,犹如昙花一现,虽然很灿烂,但却不持久。

韩昭侯与他的厨师和帮厨。

申不害死了,韩昭侯死了,但他们留下的“术治”思想却在韩国生根发芽,继位的韩国国君不再思危图安,变革振兴,而是一心钻研术谋之道,力求在这个战乱的时代避祸谋人。如韩非之才,被迫入秦,死于牢狱;如水工郑国之能,入秦凿渠,不但没能消耗秦的国力,反而助秦一臂之力;也如韩献上党于赵国,祸水东引,避免了秦伐韩,但是终究挽救不了韩灭国的结局,或许这也是小国的悲哀,因为打铁终需自身硬。

公元前年,韩灭。

一个韩昭侯,如果没有申不害的辅助,在这战乱的时代,只能被动挨打;而如果申不害没有韩昭侯的支持,也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官吏,不能将所学所悟用于治国经邦,开创法家“术治”之先河。

如果韩昭侯是1,申不害也是1,那么1+1就不会≠2,而是>2!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ys/13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