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山西话的源头节选
山西话的源头(节选)
中国北方人说的话都是“官话”,有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甘肃、宁夏人说的是兰银官话,就连大西南的云贵川说的都是西南官话。
所谓“官话”,可以理解为普通话,周朝称“雅言”,明清称“官话”,年开始称“国语”。山东人、四川人说的话虽然与普通话有距离,但人家都是“官话”。
唯独以山西为核心的晋语区,是中国北方的唯一方言区,其他6大方言都在南方,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都在南方。
晋语和北京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得多,古老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语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有学者称其为“语言的活化石”。
晋语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什么是入声呢?普通话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晋语还有第五个声调——入声,也叫“爆破音”。有了这个“爆破音”,晋语就与其他话大不相同,于是,人家都说“官话”,唯独山西人说方言。
晋语为什么能保持独特性,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方言呢?
首先是地型地貌造成的。我们来看地图,晋语区正好与黄土高原大体重合,它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汾渭河谷,这个地理四至圈出的正是最典型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样的地理条件势必造成其封闭性,外面的进不去,里面的出不来。
其次是历史造成的。春秋战国以前,“晋语”区生活的是“北狄”,这群人是真正的黄帝的子孙。
晋国建立后,“晋语”理所当然地成为晋国的国语,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和陕北,也都是晋国的领土范围,这一区域保持统一性。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新郑,占有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中部;赵都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后迁邯郸,先后占有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可见,韩、赵两国的疆土正是今晋语区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是文化造成的。关键一点,晋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受到严重的摧残,没被割裂,保持了一致性。中国北方哪个地区在近年间避开了这么多灭绝人口的战争呢?没有,唯独山西避开了。山西,“山河表里”,是块真正的福地,避开了一次次战争,它的文化没有割裂,人口得以保留,历史没有被割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直延续至今的晋文化。
第四,晋语区的人勇武好战。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也就是晋语区的人,本身就流淌着匈奴人、鲜卑人、党项人的血,这些民族凶狠、野蛮、彪悍,他们见多了太多的战争,在战争中成长锻炼,能征善战。面对同样能征善战的黄土高原人,征服者大都采取了妥协政策,双方各让一步,于是晋语区的人口也就保留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以战求和”,这也是晋语区文化少受摧残、没被消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促进了晋语区的最终形成。晋语区避开了一次次战争,明清之际,中国北方其他地方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了,唯独山西人口过剩,于是有了“大槐树”人口外迁,使晋语区面积不断扩大。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槐树”移民,大家都知道,不需多讲。
在人口迁移和流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晋商的活动,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代,山西商人占山西总人口的比例在25%以上,许多地方高达40%~50%,这些商人把晋语传播到所到之处,扩大了晋语范围。
?本期文章素材来源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xw/1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