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看病乎治国也

先来看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先秦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此文看字面意思,是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实则是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在古代,文字狱屡见不鲜,言论也没那么自由,一个不注意“妄议国是”的罪名就安在了头上。是以古代文人撰文时大都采用借物喻人、以古喻今等手法。

再来看看《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生存在战乱频繁、群雄并立的战国末期,那个时代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文章采用隐喻手法那是很正常的。

韩非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著作,在这些文章中,韩非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夹杂在其中的《扁鹊见蔡桓公》难道会没治国思想吗?

熟悉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后再看《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就会发现“扁鹊”是指那些为国家危亡奔走的有识之士,而蔡桓公就是指的国家。

一个人有病了不及时治疗,就会小病变大病,大病变绝症;一个国家面对腐败等弊端时,也该及时整顿,否则就会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有亡国危机。

比如新冠疫情,一个国家要是在刚发现疫情时就封城封路,元首带头全民抗疫,那疫情很快就能得到遏制;要是一个国家放任不管,鼓吹“群体免疫”,那么就算医疗水平发达,也会导致数十万人的死亡,引起社会动荡。

其实《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也是指韩非自己。

韩桓惠王十年(前年),秦将白起率兵攻韩,一下攻取五十城。韩国统治层开始分崩离析。在此前后,青年韩非开始上书,这个历程约为五年。

韩桓惠王十五年(前年),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能寻访任用贤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夸之人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于是开始埋头著述。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韩王安三年(公元前年),因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实力。

韩王安五年(公元前年),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之后韩非意欲离间秦国君臣,秦王嬴政让廷尉将其投入监狱。

看看韩非这段时间的历程,和文中的扁鹊何其相似。在韩国还有救时上书,结果多年来不被君王理会,到韩王召见韩非时,韩国已经没救了!

韩非用人有病不医会死,指出国有隐患不治会亡,并用自身的经历警示后人,却不知后世有几人珍而重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xw/137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