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哉新郑导游词欧阳修陵园二

大殿为欧阳修一生的主要经历巨幅壁画展,大殿中央为欧阳修端坐塑像。

第一幅:荻沙学书立志成才。欧阳修4岁丧父。他父亲生前只当了个地方小官,并且为官清正廉洁,没留下什么家产。欧阳修有一妹妹,一家三口过着贫寒的日子。

母亲郑氏知书识字,勤俭持家,立志抚孤不嫁。欧阳修勤奋好学,因贫穷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郑氏只好在地上摊上沙子,让儿子在沙上习字、学书。这就是传诵至今的“荻沙学书”故事。

第二幅:良师益友谈诗论文。欧阳修踏上仕途之初,任河南洛阳留守推官。洛阳是著名古都,历史名城,是文人贤达荟萃之地。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饱学之士,如宋代有名的文人尹师鲁、谢希深等。他们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共进文思。当时洛阳留守钱惟演修建了一座双桂楼,即将落成时,请欧阳修、尹师鲁和谢希深各写一篇文章,为新楼做记。欧阳修写好后,用了多字;谢希深用了多字;独尹师鲁用了多个字,且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叙事完备。欧阳修十分赞赏尹师鲁的文章风格,虚心向他学习,反复推敲自己的文章,终于,把那字的文章改写成字,比尹师鲁少20个字,文章更精粹了。尹师鲁看了欧阳修的文章后,敬佩不已地说:“欧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

第三幅:痛斥污吏留下佳篇。景佑年间,宰相吕夷简对外割地求和,对内网罗亲信,生活上奢侈腐化,不顾人民死活。开封知府范仲淹出身贫苦,为人正派,关心人民疾苦,看不惯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得罪了他。吕夷简便经常在仁宗皇帝面前诬告范仲淹,致使范仲淹被撤职,贬到铙州(今江西鄱阳)。对此等不平之事,身为谏官的高若讷不但是非不分,还纵容吕夷简打击贤良。他们的权势很大,众官都敢怒而不敢言。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当面斥责高司谏,并写下了《斥高司谏书》,把他批得体无完肤,鸡犬不如。千年之后读这篇佳作,仍感酣畅淋漓,深受启发。

第四幅:坚持正义被贬夷陵。欧阳修痛斥高司谏,使得大权在握的高若讷与吕夷简恼羞成怒,便合谋向仁宗告发欧阳修,以侮辱谩骂大臣罪,将欧阳修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任太守。欧阳修满腔义愤,泛舟浩浩大江,面对僻远之夷陵山水,感念百姓度日之艰辛,徒叹忠贤受屈之无奈,心怀报国无门之怅惘,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

第五幅:直言敢谏同情人民。欧阳修一生刚直不阿,屡遭诬陷贬谪,但终生不改其志。庆历三年,仁宗再度起用欧阳修,调任谏官。欧行使职权,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揭发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吏。如淮南转运使吕绍宁,一上任就大肆搜刮民财,贪赃受贿。为掩饰自己的罪行,邀功请赏,他向仁宗皇帝交了十万两银子,说是多余的收入。欧阳修直言敢谏,当众揭露了吕绍宁这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盘剥小民的恶劣行径。欧阳修革除时弊,无私无畏,痛斥奸佞,有口皆碑。

第六幅:壮志未酬再度遭贬。庆历年间,北宋王朝危机四伏。作为谏官的欧阳修,立志报国,敢做敢当,兴利除弊,勇往直前,上奏仁宗,建议立“按察法”。此法和改革派代表人物范仲淹的“条陈十事”,是改革派的政治宣言。由于新政触犯了豪强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为了打击欧阳修,守旧派无端陷害,罗织罪名,诬陷欧阳修奸侮甥女,侵占民财,欧阳修再次遭遣,被贬滁州,任太守。欧阳修又一次为朝政改革,付出沉重代价。

第七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才40岁,但已经是满头白发了,这时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他那篇流芳百世的《醉翁亭记》,就是这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和在各地一样,喜欢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醉翁亭记》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游伴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和那里多姿多彩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希望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

第八幅:道德文章一代宗师。欧阳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北宋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北宋诗文革新提供了正确而系统的理论,创作了大量堪称典范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奖掖后学,激赏人才,培养了大批文学新秀。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当世和后代的文坛名流,都对欧阳修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他不愧为天下师尊。

东配殿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刻石,《醉翁亭记》是他被贬为滁州任太守任上,游琅琊山时写的一篇游记。

书写这篇文章、并为之作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轼,别号东坡居士。刻石上,可以看到有“眉山苏轼书”几个大字。在北宋,最受推崇的书法家,是“苏黄米蔡”,苏东坡是四大家之首。欧文脍炙人口,苏书笔走龙蛇,珠联璧合,堪称瑰宝。

我们在欣赏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书法之时,再读读这篇为千年学子烂熟于胸的奇文吧:“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多么精练的一段文字!“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便高度概括出了滁州群山环抱的自然景色。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文字简洁,交代清楚,条理分明,娓娓道来。没有极深厚的文字功底,是难以凝练出这段文字的!据说,作为大家的欧阳修,从不厌于修改自己的文章。他夫人见他文成之后,仍反复推敲,几至废寝忘食。就开玩笑地说:“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先生骂么?”欧阳修认真地回答说,不是怕先生骂,而是怕后生笑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读到这里,谁人不叹服此乃千古绝唱!读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又有谁,不为他与民同乐的胸怀所感动!

再通观苏轼的书法,书写老师的好文章,作者是倾注了满腔的爱意和激情的。此刻石的开头,是楷体;中间,多转为行草;最后,又以楷体收笔。字体大小参差,却又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用笔,多以侧峰为主,独辟蹊径,不同凡响,一如作者的卓尔不群。笔势多变,跌宕起伏,一如作者的风流倜傥。有的字沉稳凝重;有的字烂漫率真;情到深处,气势如虹,一发而不可收,直要把欣赏者带到为文者和为书者的审美感受中去不可!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世代传诵,全篇一共有个字,竟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令人拍案叫绝。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看是写山水之乐,实则是借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坦言无怨无悔的人生。

北宋元祐六年(),苏轼应人所请,书写了两套《醉翁亭记》。一套是楷书,世称大字《醉翁亭记》,刻石于琅琊山上,后毁于元末明初。另一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未曾刻石,即被人收藏。其后流传过程中,元赵孟頫、明沈周等,都曾为之作跋。后来,苏轼长卷流入宫中。宫中失火,随之灰飞烟灭。

今天大家在新郑能看到此珍品,全仰仗我们新郑老乡——明吏部尚书高拱。高拱得见此长卷后,即命女婿刘巡刻石,立于鄢陵的刘氏家祠。刘氏家族的刻石,后来也杳无踪影。直到清康熙三十一年,高拱的孙子才将家藏拓片和自撰的记叙文请人重刻,立于其祖父祠堂。人们现在看到的,即这套刻石的再拓本。

这套刻石,共由24块青石雕刻而成,每块宽40厘米,长60-90厘米不等。其中,13块为《醉翁亭记》正文;5块,乃苏轼自述;6块,为名人题跋。

这是欧阳修、欧阳文忠公之墓。他生不在新郑、官不在新郑,为啥葬在这里,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这是宋制规定的。欧阳修于熙宁八年()九月二十六赐葬于此,其夫人薛氏携四子前来送葬。

欧阳修墓“文革”期间遭到破坏,这是新修复的。文革时,红卫兵曾来进行所谓“破四旧”,但掘进40米,仍是青砖严砌隧道,不见墓室。这也证实:司马光所说的,北宋安葬方式是凿隧道,隧道深而窄。掘墓者为防不测,停止了掘进。而欧阳修的尸体究竟安葬多深,目前尚无法考查。

欧阳修墓右边,是其夫人薛氏之墓。她于元佑四年(公元)卒于京师,十一月附葬于此,享年73岁。

这里看到的墓冢自西依次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字伯和之墓,他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享年46岁,于年葬于此。第二座是欧阳修次子欧阳奕,字仲纯,生于年,卒年不详。第三座墓是四子欧阳辩,字季默,生于年,卒年不详。西北角那座墓,是欧阳修三子欧阳棐之墓,字叔弼,生于年,卒于年,享年67岁。

整个陵园介绍到此结束,愿欧阳修的文章、德操,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

谢谢大家!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正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wh/64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