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新郑举行国家级祭拜炎黄两帝活动,实
思想黄帝,为我们共同的祖先树碑立传
拜祖刍议
文|徐光春
徐光春,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
“拜祖”,这是一件非常庄严、非常神圣的事情,本当慎议才是。但是,现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对“拜祖”这件大事,多年来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定论,我觉得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也是非常不应该的事情,甚至是非常令人焦虑的事情。
如果说某个家庭,在拜自己家族祖宗的问题上,家庭成员在拜谁、在什么地方拜、由谁来拜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岂不是咄咄怪事,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同一个家族的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在拜祖问题上,应该一个目标、一个声音、一致行动,别让外人笑话我们。
因此,我思考再三,还是想就“拜祖”这件事,谈一点我自己的想法,以便早日促成此事。这些想法围绕三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来谈:即拜祖是拜哪个祖?拜祖是由谁来拜?拜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拜?
一、拜祖是拜哪个祖
拜祖,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当然是拜本民族的人文始祖,拜人民心中的共祖。那么,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心灵共祖是谁呢?
从目前书本上说、民间中传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心灵共祖有好几位,如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女娲氏、炎帝、黄帝等等。
从一般意义说,有巢氏发明筑巢而居,伏羲氏发明打猎捕鱼,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女娲氏发明补天造人,这些远古时代的大英雄、大圣人,都有伟大的创造,都在中华文明的历程中留下深深的足迹,为中国先民们的生存、发展都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称他们是中华人文始祖,也未尝不可。
但从严格意义来说,从科学角度来看,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心灵共祖,其根本之点是要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有重大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孕育是从他那里开始的。只有具备这样条件的伟人,才能真正称得起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心灵共祖。
显然,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女娲氏等尚不具备这些条件,至少,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古老蛮荒的大地上,还是氏族林立、部落分治的年代,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尚处于散沙一盘的多元状态。
而中华民族的根本特性是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中又以汉族为主体。那么,这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和“主体”,是从哪里起步的呢?是从炎黄时代起步的,距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现,炎黄时代初期,中国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先民们以血缘为纽带结合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无数大大小小氏族、部落。
氏族、部落之间为争食物和领地,不断地发生争斗。在争斗中,胜者变强,败者变弱,甚至被消灭、吞并。在炎黄时代后期,日渐强大的黄帝族,战胜了日趋衰落的炎帝族,于是黄帝族与炎帝族结盟,由黄帝统领炎黄部落联盟。
继而黄帝又联合诸侯战胜另一强大部落蚩尤族,最终,黄帝族、炎帝族、蚩尤族这三大部落在釜山合符,结成大联盟,众部落诸侯皆归顺,由黄帝统一中原,统领天下。
于是,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形成一个庞大的、统一的族群,这个族群发展到夏朝,就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民族,即华夏族,华夏族就是秦汉时期汉族的前身。
而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即由黄帝时代到夏朝之间的近八百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疆域进一步拓展,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文化交融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开始迈出步子。
可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体”是从炎黄时代起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主体”,也是炎黄时代打下的基础。
因此,我们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共祖,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是有充分证据的。只是对这两位“始祖”、“共祖”来说,对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客观地说黄帝的贡献要比炎帝的贡献大些。
尽管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三大部落的结盟以及众部落诸侯的参盟,共同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和多民族一体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毕竟炎帝部落、蚩尤部落是战败方,而黄帝部落是战胜方,黄帝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主导者,是带领先民们前进的旗手,其贡献理应是最大的。
既然我们可以明确地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共祖,那么我们就可以坚定地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拜祖就拜炎黄两帝。
二、拜祖由谁来拜
拜祖是谁来拜?凡炎黄子孙都可以、都应该祭拜自己的始祖、共祖炎帝和黄帝。即使非炎黄子孙,出于对炎黄子孙的友好,出于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心灵共祖的尊崇,也可以参与祭拜炎帝和黄帝的活动。
拜祖的形式,可以个拜,也可以群拜;可以民拜,也可以官拜;可以各地祭拜,也可以国家祭拜。总之,可以根据需要和意愿,不拘形式地开展拜祖活动,以表达对炎黄两帝的崇敬和纪念,把中华民族认祖、尊祖、拜祖、承祖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
对炎黄两帝的纪念、祭祀在炎黄离世后就已存在,从孔子对“黄帝三百年”的解释就可了解到这一情况。《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道,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孔子:黄帝怎么能活三百年?孔子说: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意思是黄帝在世时,老百姓获得他带来的利益一百年;黄帝去世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敬奉一百年;这以后,老百姓又用他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百年,所以称黄帝活了三百年。说明黄帝去世后,人们就开始纪念他、敬奉他。
现在,议论和争论较集中的问题是,要不要对炎黄两帝举行国家祭拜活动?也就是说要不要把祭拜炎黄两帝的活动由地方级上升到国家级?
我的想法是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心灵共祖炎黄两帝,应该而且尽快举行国家级祭拜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许嘉璐先生提出的意见。把祭拜炎黄两帝的活动上升到国家级活动,理由是:
01一、古已有之。因为自古以来,炎帝、黄帝就是中国人民公认的人文始祖和心灵共祖,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即炎黄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在炎帝、黄帝离世后,人们即以各种方式纪念、敬奉、祭拜他们,其中国家级活动(包括帝王、朝廷确定并参与的纪念、敬奉、祭拜活动)历朝历代几乎没有停止过。
最早见诸文字的是虞舜对黄帝的纪念、敬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道:舜“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针对当时各部落间纷争四起的局面,舜命十二牧宣传黄帝的道德精神,传播黄帝的丰功伟绩,传承黄帝的思想文化,使“蛮夷率服”,天下稳定。这以后,有虞氏、夏后氏均祭祀黄帝。
《国语·鲁语上》记载曰:“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这里的“禘”是指在都城南面的圜丘上举行祭天祭黄帝的仪式。
夏以后的商、周亦把黄帝作为自己的祖先来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战火纷飞,争斗不已,但各国都不忘祭祖。如《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秦统一中国后,各朝各代帝王对黄帝、炎帝的祭祀渐成惯例,延续不断。这样做,一是表示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二是表明自己的正宗,三是祈求先祖赐福保佑。
02二、近有范例。近代以来,祭拜始祖也有成功范例。年,中华民国成立,帝制被推翻,共和制诞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他即派大员赴黄帝陵祭拜黄帝,奉上“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精彩祭词。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存亡关头,国共两党几度同祭黄帝,以唤起民族觉醒,抗御外敌入侵。国共两党同祭黄帝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年4月5日清明节,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了著名的《祭黄帝陵文》。
祭文曰:“赫赫始祖、吾华吾肇,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又曰“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祭文借祭拜黄帝之名,行抗日救国之实,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人团结抗日的心迹,号召四万万黄帝子孙团结一心,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国共同祭黄帝,为国共联合抗日打下思想基础,成为祭拜始祖活动的成功范例。
03三、现有需求。现在,摆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任务光荣而艰巨。
说其光荣,是因为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中国从此将摆脱贫困和落后,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中国取得伟大成功;说其艰巨,是因为来自国内的困难、来自国外的压力都十分巨大,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
在这样境况下,需要十三亿多的海内海外的炎黄子孙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炎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去争取胜利。
而举行国家级祭拜炎黄两帝的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有利于树立国家形象,有利于弘扬优良传统,有利于教育子孙后代,有利于影响国际社会。总之,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所述,举行国家级的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心灵共祖黄帝、炎帝的活动实属必要。
三、拜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拜
国家级祭拜黄帝、炎帝的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举行?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
时间,可定在黄帝的生日、炎帝的生日,也可定在黄帝的忌日、炎帝的忌日。但是,从拜祖活动要庄严、隆重、吉祥、喜庆的角度考虑,选择在黄帝、炎帝生日举行国拜更合适。
传说黄帝的诞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炎帝的诞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一,这样国拜炎黄两帝的日子可选择在三月初三或正月十一。
当然,考虑到国拜与民间的祭祖活动能够结合起来,便于统筹安排,国拜炎黄两帝的日子也可放在传统的“清明节”,形成一边是国家拜祖、另一边是家庭祭祖这样一个局面。
但是,我更倾向于三月初三,因为“三月三,拜轩辕”这是古已有之的民间传统,既有文献记载,又有民间习俗,是一个举行国拜的恰当日子。
国拜的地点,也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二是陕西黄陵,是轩辕黄帝陵墓所在地。三是炎帝的出生地、陵地湖北随州,陕西宝鸡,湖南会同、炎陵,山西高平等地。
鉴于前面说到在国拜的时间上,倾向于炎黄的诞生日,又由于相对于炎帝的出生地、陵地争议较大、说法较多,至今没有定论,而黄帝的出生地在河南新郑,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这个意见比较集中,史学界、考古界对此亦有定论这样一种情况,将国拜的地点定于河南新郑是最合适的。
说到这里,实际上国拜的方案可以确定为:名称——中华公拜人文始祖炎黄两帝大典;时间——农历三月初三;地点——河南新郑市。
大典可设主会场,若干分会场。主会场设在河南新郑市,分会场设在陕西黄陵、湖北随州、陕西宝鸡、湖南炎陵等地。
大典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联合主办,国家主席出席并恭读拜祖文,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出席,各界代表包括港、澳、台代表和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参加。
要说明的一点是,在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河南新郑市举行炎黄两帝的国拜大典,也就是说把炎帝也放到新郑来与黄帝一起受拜,是说得通的。
一是炎黄共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心灵共祖,“炎黄时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初创时代,而且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因此,“炎黄”不分。
二是从所处的年代看,尽管炎帝在前,黄帝在后,但毕竟是“炎帝世衰”,黄帝与炎帝“三战,然后得其志。”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也就是说最后炎帝归顺了黄帝,黄帝取代了炎帝。
三是黄帝战胜炎帝、“禽杀蚩尤”,并“合符釜山”,部落结盟,中原统一,天下安定,最终是黄帝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第一页。《史记》等古代文献也是这样记载的。
可以说,在“炎黄时代”这一历史时期,炎帝是过程的人物,黄帝是结果的人物,而且这过程中的人物,最后又归顺了黄帝,是黄帝统一了天下。
所以,在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新郑,在主拜黄帝的同时拜炎帝,是完全符合历史的,也是完全符合情理的。
这既突出了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如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也如现当代著名学者所云:黄帝是“中国第一国父”。同时,也充分肯定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要地位,与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共祖。
有关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舆论界,在讨论拜祖问题时,一定要摆脱地方利益的羁绊,摆脱学术门户之见,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高度,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研究和审议。以帮助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把对炎黄两帝进行国拜这件大事,尽快定下来,早日付诸实施。此乃国家之大事,民族之幸事,人民之好事!
(年6月28日于郑州)
本文摘自徐光春先生年新著《谈古论今话炎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wh/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