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郑裴李岗时期农业发展看黄帝族崛起
太行红山蜂蜜独家赞助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
作者牛青山
上书房阅读
(年7月)
摘要:新郑裴李岗时期的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八千多年以前,裴李岗先民已经进入当时比较先进的农业社会。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善了生活,锻炼了技能,积累了智慧,为年前的仰韶时期黄帝部族崛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裴李岗农业劳动崛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乡亲,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牛青山,来自河南省新郑市。今天来到长治,来到黎城,倍感亲切,有一种回乡、或者是走亲戚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是河南新郑人。当代的河南人、郑州人、新郑人,很多人都是六百多年以前的明代,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人,怎能说不是乡亲呢?还请各位乡亲多关照,今后多联系,多帮助。下边我简单介绍一下新郑的情况。
新郑市位于中原腹地,北距省会郑州南部30多公里,全市面积平方公里,人口63万,是全国百强县,别称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说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有这样一些史料,可兹为证:《路史?国名纪》说,“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竹书纪年》:“黄帝有熊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类似的史料还有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多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诞生、成长,并通过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等等战役,先后击败了蚩尤、炎帝,一统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万世基业。那么,在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在茹毛饮血的史前时期,在激烈异常的生存竞争中,轩辕黄帝及其部族为什么能够在中原大地崛起?对此,许多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树有根,水有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找到黄帝部族在崛起的原因,还要追根溯源,从黄帝部族所在地来寻找,尤其是从新郑裴李岗时期农业的大发展来寻找答案。
新郑市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史,早在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新郑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多年前,这里人类活动已经相当活跃,今人把这一时期形成的人类文化称之为裴李岗文化。《新郑市文物志》这样说,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年在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台地上首次发现,此后在新郑市龙湖镇沙窝李、新密市莪沟、长葛市石固、舞阳贾湖等地发现多处同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新郑已经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共有六处,分别是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沙窝李遗址、西土桥遗址、岭西遗址、岗时遗址。其中,新村镇的裴李岗遗址面积约有2万多平方米,发现的最早,相关研讨文章最多。年,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被公布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户遗址中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历史时期段最为完整,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一直到近现代,保存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面积最大,约30万平方米。综合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以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正是因为多年前的裴李岗时期农业的明显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多年前新郑黄帝部族崛起的根基。换句话说,没有裴李岗时期史前农业的大发展,就不会有年后黄帝部族的一统天下。为什么说裴李岗时期农业的大发展造就了年后黄帝部族在新郑的崛起呢?我想有这样一些理由:
一、裴李岗时期先民已经有着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在新郑裴李岗时期遗址中大量发现有石锄、石斧、石铲、石锛、石镰等等生产工具。石斧、石锛可以砍伐灌木、杂草以便耕种;堆积肥料;石铲可以耕作土地,使土壤变得疏松,促进作物生产;石锄则可以中耕保墒,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石镰可以用于收割,加快收割进度,促进丰产丰收。以上这些,剖有精耕细作的味道。这些技术,直到现在仍被我国广大农民所沿用。
二、裴李岗时期的先民已经把粟当成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或者说是主食。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为“五谷”之一。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小麦未传入中国之前,意义尤其重大。至今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地方,粟还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主食。为什么说粟已经成为裴李岗时期先民重要的主食呢?因为,在裴李岗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这些石磨盘石磨棒材质为黄砂岩,为磨制而成,被当做主人生前最重要的财产或者生产生活工具珍而重之的埋葬在她的身边,以便供主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使用。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与磁山发现的距今大约年的磁山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石磨盘不同,新郑发现的石磨盘为四足,磁山出土的是三足。虽然在新郑新村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经鉴定所加工的食物有70%的可能是粟,而在距此地仅10多公里沙窝里遗址中已经明确发现了粟(见《新郑市文物志》p38,中国文史出版社,年)。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的出现,意味着需要加工的谷物数量大,谷物数量大也就意味着谷物种植的面积大,产量多,生产的谷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裴李岗时期先民有着先进的食品加工工具。新郑裴李岗发现的陶器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炊具,另一类是饮食器,种类有鼎、罐、壶、钵、碗、勺、盆、杯、盘等物,并发现有烧制陶器的陶窑遗址。前文所述的谷物收割工具石镰、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以上这些多种多样的日用的陶器,说明裴李岗先民已经能够吃上可口营养、易于消化的熟食,保证了裴李岗时期先民身体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类种群的繁衍和扩大。
四、裴李岗时期先民已经发展了园艺业、养殖业。新郑裴李岗人的食物中肉类占有重要地位,并采食各种水果、坚果。新村裴李岗发现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如猪、鹿、羊,水果类有梅核、酸枣核、核桃壳;沙窝李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猪、鹿,水果类有核桃、枣。以上可以想见,裴李岗时期林果业、养殖业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它们可以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有益补充。
五、裴李岗时期先民已经具备了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人类最初是没有固定居住地点的,四处流浪,或采集、或渔猎。后来居住在山东,如山顶洞人,后来有巢氏率领古人筑巢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处。而到了裴李岗时期,人们已经可以建房居住了,“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梦想得以实现。在新郑唐户的裴李岗遗址中,先后共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房址65座,占地多平方米,分三组分布,每组20座左右,每组间隔50到米,在每一组房址中心区域,出现的所谓“双间式”房址,极有可能属于族群重要人物的栖息。双间式样的房边上多出的小间可能用于保管整个族群的重要财产生产工具所用。除“豪宅”外,其余均为单间式,房址形状呈椭圆形、不规则形和圆角长方形,面积在3~5平方米。在唐户遗址发掘的裴李岗时期房屋聚居和石器加工作坊,是当时已初具家庭形态实证。此外,在一处朝阳坡地,一排排半地穴式房屋基址房基之间,竟赫然分布着排水沟。这些设施的发现,及说明裴李岗时期人群已经达到的规模,又说明当时的建筑技术、手工业技术达到的高超水平,让人无法想象,八千多年以前的裴李岗先民,拥有者怎样的智慧和技能,又会有着怎样的未来!
综合以上各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裴李岗时期先民们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已经初步进入农业社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每天出去日常采集、渔猎,种植着粟类等一些作物,住所附近还养殖有猪、羊,食物有鱼、有肉,还有可口的小米饭,生活已经是相当的惬意。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想见,这惬意的生活背后,是裴李岗先民,付出的艰辛的劳动。看看裴李岗先民的生产条件、生产环境,他们只有简陋的工具,低劣的种子,瘠薄的土壤,还要面临毒蛇虫蚁鸟兽的侵蚀、水寒灾荒的磨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裴李岗先民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他们改造了自然,也成就了自身,成就了他们的子孙后代。
年过后,时间已将是仰韶时期,这是黄帝部族生活的时代,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史籍这样记载说: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等、等等。那么黄帝时期的这些功业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裴李岗时期人们劳动生活的影子。凭借着辛勤的劳动,多年的岁月流逝,使生活在这里的族群更加强大,繁盛,也更加智慧,走在了其他部族的牵头,或者说把其他部族远远地在了后边。还以新郑为例,新郑发现的裴李岗遗址是六处,而仰韶遗址有10处,分别是唐户遗址、高坡岩遗址、洪府遗址、古城遗址、王垌遗址岳庄遗址、南李庄遗址、人和寨遗址、大朱庄遗址、官庄遗址,这里的人群明显增加了。其中,唐户遗址中的仰韶文化面积最大,多达4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时期唐户原始聚落群发展之繁盛。如此的局面,又怎会让人对黄帝部族的崛起感到突然呢?正是基于此,有的专家就干脆认为,唐户遗址所在地,很可能就是黄帝都城所在地。仔细阅读《史记?五帝本纪》就会发现,在黄帝与蚩尤、炎帝部族的战争中,黄帝与蚩尤、炎帝部族相比,无疑拥有更多的战争手段,更加成熟的政治手腕,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
农业劳动是异常艰辛的,农业社会的发展无疑是缓慢的。从裴李岗时期算起,多年的岁月过去了,裴李岗先民通过艰辛的劳动,无数代人智慧的层积,使黄帝部族具备了深厚的底蕴,在各族的竞争中才能独领风骚,独占鳌头。
参考书目:1、《新郑县志》
2、《新郑市志》
3、《裴李岗》
4、《黄帝故里志》
5、《新郑市文物志》
6、《蔡全法考古文集》
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手术多少钱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tw/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