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中国极简史05战国乱世五虎

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5.html

读史笔记·中国极简史05战国乱世(五)虎狼之师,强秦来袭

一、岸门之战

征服西南,平定西北之后,秦国终于可以从容对付东面的三晋。韩、赵、魏于公元前年和前年两度进攻秦国,虽然都被秦国击败,但是秦国人有仇必报,被人欺负到头上是绝对不能忍的。公元前年,秦军东出,占领了魏国的焦和曲沃。随后,秦军又进攻韩国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双方爆发了岸门之战。

这些年韩国面对秦国,可以说完全处于劣势,几乎每年都要被暴揍一顿,前年被秦攻占鄢,前年和前年两度合纵攻秦都吃了大败战。此后两年,秦国把注意力转向西北和西南,韩国这里稍微踹了口气。哪知秦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后方一平定,就又找上韩魏了。

韩国都城郑在今新郑,岸门是许昌南部门户,两地相距不过几十里,所以岸门之战爆发后,韩国上下一片惊慌。韩惠王(韩威侯)本就是才华平庸之辈,面对秦国大军压境,焦急万分,毫无对策。此时,韩相公仲朋提出割地求和,与秦军共同伐楚的建议。这样韩国不仅能暂时消除秦国的威胁,而且还可以从楚国那里夺得土地弥补损失。韩惠王大喜过望,立刻依计而行。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合纵的不靠谱了,面对秦军来袭,各国不是团结对抗,而是想着如何把祸水引到别国。

对秦国来说,楚国是个更有价值的目标。因为韩国是东方六国里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无法对秦形成威胁。而楚国就不一样了,楚国拥有南方广大领土,人口众多,根基深厚,严重威胁着秦东出争霸的战略。如今韩国愿意和秦国共同伐楚,秦国正求之不得。

但楚国这里就不好受了。楚怀王得知秦、韩两军即将联手来袭,“闻之大恐”。这个时候楚国的谋臣陈轸站了出来。陈轸是齐国人,在齐国、秦国都做过事。当年在齐国的时候,用画蛇添足的比喻,劝退昭阳率领的数万楚军,可谓名噪一时。不过由于在秦国因为竞争不过张仪(主要是张仪经常在秦王面前说他坏话),才转投楚国。他对秦国的情况,可谓十分了解。他认为秦国早有伐楚之心,如今又得到韩国相助,必然伐楚。针对此,陈轸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毒计。“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他让楚怀王下令调集全国军队,假装救韩。然后派出规模宏大的使团,郑重地通知韩王楚国将救韩。如果韩王相信楚国会尽全力救韩,那么韩国就会轻视秦国,引发秦韩之间的矛盾,秦国必然不会放过韩国。就算韩国不相信楚国会真心救韩,但也会对楚国的行为表示感激,秦、韩之间也会出现矛盾。秦韩联军就算来了,楚国的损失也会减轻。

楚怀王于是按照陈轸的计谋行事,一面在国内调兵遣将,一面派使者告知楚国将全力援韩,共同对抗秦国。

让人想不到的是,韩惠王居然没有丝毫怀疑,轻易就相信了,“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韩相公仲朋是个明白人,他深知楚国救韩是假,挑拨秦韩关系是真。于是就劝韩惠王不能亲信楚国救韩之言,不然必为天下耻笑,更会招致秦国的报复,“且王已使人报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彊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

但韩惠王不听,坚决与秦国绝交。

秦惠文王大怒,增兵攻打韩国。楚国救兵呢,自然是一个都没有的。于是,秦将樗[chū]里疾大败韩军于岸门,斩首一万多人。韩国最后派太子仓入秦做人质,双方才休战。

二、丹阳之战

岸门之战后,韩魏诚服于秦国,结成秦魏韩联盟。为了与秦国对抗,齐、楚也结成了联盟。齐楚都是强国,他们对秦魏韩同时展开了猛烈进攻。公元前年,楚国进攻韩国雍氏,与此同时,齐国配合楚军行动,进攻秦军驻扎的曲沃,并联合宋国进攻魏国煮枣。

齐、楚的攻势令秦惠文王备感忧虑。他深感齐楚联盟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于是下定决心将其拆散。秦惠文王把目标对准了对其构成首要威胁的楚国。由于此时巴蜀刚刚降服,反抗势力相当强大,秦国想从西面进攻楚国困难重重。秦国便决定从武关方向进攻楚国。

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秦惠文王派张仪前往楚国,诱骗楚国跟齐国决裂。于是,秦国宣称将张仪免去秦相,派其前往楚国离间齐楚。

张仪见到楚怀王,先是说秦王最喜欢的就是楚王,而最痛恨的则是齐王。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仪至少没有全部说谎,秦王对楚怀王绝对是喜欢地不得了。一堆彩虹屁拍完,张仪话锋一转,对楚怀王说:“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今陕西商洛、商南一带)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即只要楚王跟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就送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见有这等好事,当然高兴坏了,立刻就把相印给了张仪。天天跟张仪把酒言欢。楚国群臣收受张仪贿赂,也纷纷向楚王表示祝贺。

但陈轸和屈原等人却高兴不起来。

商於之地是从秦国从武关进攻楚国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秦国向来是予求予取的主儿,没有跟你索要土地已经是万幸了。白送土地给楚国?显然不可能。

面对楚怀王的询问,陈轸分析认为,“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秦国不会尊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必然轻视楚国。况且先让秦国割地,秦国必然不肯。但如果先跟齐国断交,那一定会上张仪的当。“见欺於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

陈轸可以说是非常有水平的,几句话就道破了张仪的险恶用心。

但楚怀王是战国时期出了名的昏君,此时早已被张仪口中的六百里商於之地迷得不能自拔,陈轸的这番话自然是一句都听不进去的。楚怀王就派了一个将军跟张仪回秦接收土地。但此时齐楚关系还没有完全破裂,老狐狸张仪便假装醉酒坠车,称病不出三个月。

这边的楚怀王等得急不可耐,认为是秦国怀疑他跟齐国断交的决心,便派勇士宋遗北上齐国,当众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勃然大怒,彻底断绝了与楚国的联盟关系,同时跟秦国结成联盟。

张仪离间齐楚的目的达到,身子一下子就好了。他对楚国将军说:“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六百里地变成只有六里,楚国将军当场就傻了。他回国通报此事。楚怀王自然是怒不可遏,立刻就要兴师伐秦。

这个时候,陈轸出来劝楚怀王不要攻秦,而是割让一座名城贿赂秦国,然后与秦国一起讨伐齐国,楚国的损失可以从齐国处获得补偿,不然“今王已绝於齐而责欺於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这个主意虽然不是锦囊妙计,但确实也是可行之策。因为如果贸然攻秦,秦国必然与齐国联合对楚,那楚国就危险了。

但楚怀王又怎么会听得下这些呢?

他从来就不是个善于听取意见的君主,更别说现在已经完全被怒火烧坏脑子了——如果,他原来有脑子的话。

楚军自保有余,但要以一己之力进攻秦国,那就是以卵击石了。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

——《史记·楚世家》

这下不仅商於之地六百里得不到,就连汉中郡也丢了。十数万将士也因楚怀王鲁莽的举兵而战死。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再难对秦国构成威胁。秦国拆散齐楚联盟,重创楚国的战略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宜阳之战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于是请求离开秦国。秦武王就把张仪送回了魏国,一年之后,张仪便死在魏国。一代老狐狸,就这么孤寂落幕了。

但张仪的死,并没有减缓秦国东进的步伐。公元前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进攻韩国的宜阳,以实现“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目的。可见这个时候,秦国对周王室,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了。而宜阳,就挡在了秦国和周王室之间。秦国想要打周王室的主意,宜阳始终是绕不开的。

宜阳是韩国旧都,军事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国在此屯兵十万,并储备了数年的军用物资。秦国国力虽然对韩国有压倒性优势,但要攻破宜阳,可没那么容易。甘茂是下蔡人,此时下蔡属于楚国,甘茂虽贵为左丞相,但是作为“客卿”,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巩固。甘茂深知宜阳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攻下的,他担心如若久攻不下,那么必然会遭到国内政敌的攻击。于是,甘茂以春秋末年曾参杀人和魏文侯时乐羊遭谗为例,请求秦武王保证不听信谗言。秦武王于是与甘茂在息壤盟誓。

得到秦武王的保证之后,甘茂于前年秋天率军攻打宜阳。结果打了五个月,依旧没有攻下宜阳。这时,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在秦王面前进谗言。樗里子即樗里疾,乃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兄弟。樗里子多次领兵对外作战,立下战功赫赫,在秦国国内很有势力。因其母为韩国,所以对韩国有一定感情。在其影响下,秦武王果然动了退军的念头。

此时,甘茂搬出了息壤盟誓。

甘茂曰:“息壤在彼。”

王曰:“有之。”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秦武王于是增兵宜阳,支持甘茂继续攻韩。

宜阳久攻不下,最焦急的自然是甘茂。前面说过,甘茂是“客卿”,他率兵攻打宜阳,就是想以战功巩固其在秦国的地位。如果不能攻下宜阳,他在秦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为了鼓舞志气,甘茂又拿出自己的钱财激励攻城将士。秦军终于在公元前年攻下宜阳,歼敌六万余人。之后,秦军乘胜北上渡过黄河,攻取武遂。秦国占领宜阳之后,不仅把疆域拓展了中原地区,更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原先崤山东段在韩国控制之下),使其军事力量往东推进了一百多公里,对韩魏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东方六国逐渐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

四、武王之死

这里需要提一下秦武王的最终结局。宜阳之战前,秦武王曾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意思是,只要坐车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

我们都知道,flag立得越大,打脸就会来得越快。攻克宜阳之后,实现人生宏愿的秦武王便开始东游周国。秦武王从小就勇武好胜(所以才得了谥号武王),特别喜欢举鼎,他们到了洛阳,秦武王便跟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纹赤鼎”,结果折断胫骨,当夜就死了。

平心而论,秦武王是个非常有志向的国君。他在位期间,也是颇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改革官制,设置左右丞相,分散相权,巩固君权;军事上,平定蜀国叛乱,攻占宜阳;内政方面,疏通河道,筑堤修桥。无论怎么看,年轻的秦武王都是有为之君的样子,然而却因为“有力好戏”,最终年仅二十三岁就死了,着实也有点可惜了。

秦武王只当了四年国君就自己作妖死了,但最倒霉的则是孟说,他不仅被樗里疾五马分尸,而且还被灭了全族,你说这跟谁说理去……

孟说的结局也说明两件事:

一、古代官员对以迎合国君特殊爱好而获得宠爱的弄臣十分痛恨;

二、秦国的律法实在是太太太严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tw/13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