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郑国渠韩国人挖个坑,秦国人把它变成甜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01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的韩国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战国后期的历史,是一部秦国崛起史。从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东出函谷,秦国在刀光剑影中,完成了从弱鸡到虎狼之国蜕变。

秦国势力东扩,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就是韩国和魏国。韩国最小,日子就最难过。

韩国君姓姬,与周天子同姓,说明血统高贵;韩国与周朝都城洛阳比邻,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发达经济繁荣。韩国人精于武器制作,他们的大弩和铜剑是热门货,相当于当今军火市场上的AK47。有了这几项优势加持,早期的韩国战斗力很强,灭了郑国,捉过宋王,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因为厉害过,韩国挤在后起强国中间,心理上总转不过弯。它不甘心给其他诸侯国当小弟,又不得不当小弟。“不甘心”与“不得不”搅在一起,外交上就总是摇摆,今天和秦国好,明天和东部诸侯好,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在六国诸侯与秦国的对撞过程中,韩国今天和东部诸侯搅在一起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明天和秦国一起被东部诸侯按在地上摩擦,有肉吃时只能分到点儿肉汤,挨打时一板子也少不了。战国后期历史是秦国崛起史,换言之,也是一部韩国以各种姿势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历史。

从公元前年三家分晋,正式成为诸侯国算起,到公元前年被秦所灭,短短年间,韩国参与了大大小小40多场战争,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后期几乎年年打。以战争结果统计,秦韩之间,韩国单挑秦国一次,大败;激怒秦国被单挑15次,全败;跟着秦国打别人4次,全胜;跟着别国打秦国5次,全败。可以说,韩国跟着秦国混,全胜;和秦国过不去,完败。

如此看来,韩国应该安心当秦国小老弟。可韩国不甘心啊,逮机会就捅秦国一肘子,或者绊秦国一腿,然后被秦国按在地上一顿摩擦。秦国虐我千百遍,我嫌秦国手太软。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最后,韩国成了六国里第一个被秦国彻底磨平的国家,而且被连续灭国两次。

02韩国的疲秦之计

公元前年,也就是灭国倒计时第16年,韩国被摩擦得内心崩溃。打不过,就出阴招。当时,秦国正为东出函谷做准备,大搞军事基本建设,一边招兵练兵,一边大修公路(秦道)。韩国人想:秦国这么牛逼,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如果能骗他们把钱浪费在打仗之外的事情上,把他们国库耗干,不就安全了嘛!这个战法,和里根用星战计划消耗前苏联财力是同一个路数。

韩国有一个著名工程师,名字叫郑国(看这名字,应该和被韩国灭掉的郑国有扯不清的关系),擅长修河造渠。那时没有农业机械化,种地基本上靠天吃饭,如果老天不赏脸,地上有河有渠很重要。否则,遇上大旱之年,军民就没粮食吃了。当年秦穆公痛打晋惠公,就是因为大旱导致粮食歉收,齐国却不卖粮食给秦国。韩国派郑国当间谍,去秦国执行疲秦任务。这一年,是秦王嬴政继位第一年,史书追记的始皇元年。

郑国到了秦国(别扭!一个工程师取了个国名当名字,和秦国写在一起,太容易引起误解),向秦王上书:秦国多旱地,雨水少(看现在的陕西就知道),容易闹旱灾。如在关中平原修一条水渠,水渠两侧多修支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就不怕老天爷不下雨了。

赢政年轻,新官上任三把火,本来就准备兴修水利,郑国的出现,简直就是给瞌睡虫送枕头。说干就干,他征集大量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为总工程师,开始修水渠。

03韩国人挖的坑,秦国人顺势掘成井。

以当年的技术条件,郑国设计的这条水渠,绝对是三峡大坝级别的巨型工程。它从泾水奔涌出群山的谷口引水,穿过关中平原,向东注入洛水。主渠沿北山南麓向东伸展,总长余里,中间利用地势向两侧分出支渠,以扩大灌溉面积。

水渠开工不久,韩国行事不密,郑国真实身份泄露。嬴政大怒,宗亲大臣趁势联合进言:秦国的官员很多来自六国,他们不可能真心为秦国好,还堵了咱嬴家子弟的仕途,他们是来坑大秦的。建设秦国,得靠咱嬴家自己人啊!

嬴政那时还年轻,听他们说得有理,就下了一道遂客令,让非秦国籍的各级官员统统走人,做生意的也不能幸免。尽揽天下英才为秦所用这一传统,受到严重挑战。

客卿李斯,本是楚国上蔡小吏,后到齐国拜荀子为师,出师之际分析天下大势,认为只有秦国才能提供足够大的平台,让他一展身手。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以后我会专门写。来到秦国后他如鱼得水,慢慢爬到了权力核心层。

按照逐客令,李斯也该走人,可他不想放弃刚刚宽阔起来的大好仕途。他给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慷慨激昂地备陈历代明君如何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更直指秦穆公秦孝公靠启用百里奚、商鞅这样的外国专家,才让秦国由弱变强;赶走人才,只会削弱秦国,还成全其他国家招贤纳士,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封信,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嬴政看了信,仍拿不定主意,让人把郑国押来讯问。

郑国对秦王说:我来这里,确实是当间谍的。但是,修渠对人力财力的牵扯,不过稍稍拖延您的东征计划,让韩国多活几年;渠一修好,就能解决关中平原缺水问题,是为秦国建万世之功。孰得孰失,请您仔细权衡。

秦王派人到工地检查,发现水渠的设计很合理,施工质量也很高,不是豆腐渣工程。

嬴政至此幡然醒悟:外国人才愿意来秦国,是这里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能吸引人才,是秦国的优势而不是缺点;逐客之举,是鲁莽而不是明智。他下令收回逐客令,让郑国继续修水渠;还提拔李斯当廷尉,跻身九卿之列。李斯终于实现梦想,成为国之栋梁中最粗的几根之一,相当于当了政治局常委。

郑国继续修水渠,十年之后,大功告成。泾河水顺渠东流,源源不断地给长年干旱的关中平原送去活水,解决了因地下水蒸发形成的土地盐碱化问题,让庄稼不再受干旱威胁;河水从上游带来富含有机物的泥沙,使这里的土质得到改善,由贫瘠变肥沃。四万多顷鸟不拉屎的薄田受益于渠水,变成米粮仓,亩产翻了数倍。秦国由此告别饥荒,再不缺粮;秦国军队粮草充足,实力大增,兵强马壮。

水渠完工后的第六年,即公元前年,被关中平原的米粮喂养得更加强壮的秦国军队东出函谷关,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韩国都城新郑,活捉韩王安,设立颍川郡,把韩国从地图上永远抹掉了。三年后,韩国贵族趁秦国忙其它地方的战事,拥立还在秦人手中的韩王安,试图复国,结果就是再次被镇压,连累韩王安也被杀掉。算上这一次,韩国相当于被连续灭国两次。

前年秦灭韩,又经过9年征战,把赵、魏、楚、燕、齐五国逐一扫平。经历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割据的中国,终于重归统一。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从三皇五帝称谓中各取一字,号称始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郑国主导修建的水渠,让秦国军队在扫平六国时无忧粮秣,功不可没。为纪念郑国,秦朝把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韩国本来是挖个坑,让秦国人摔跟头。万万没想到,秦国人趁势把坑往深里掘,挖成了一口水质清洌甘甜的深井。秦国人得到郑国这样的高级人才,取利弃敝,不但没被削弱,还把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举,捡了个大便宜。

04他们的选择: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回顾郑国渠的修建,有太多环节能让它中途夭折,留下一地鸡毛。

首先,是郑国的做事态度。

郑国是来当间谍的。他可以在工程设计上留下外行人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也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弄成驴粪蛋子外面光。等到人们发现这是豆腐渣工程,他早已卷铺盖走人,逃回韩国。

问题是,只要动了这些心思,身份暴露时,他就没办法全身而退,不能在面对审判时赢得信任,更不能修成这个福泽万民、遗爱人间的伟大工程,青史留名,为万世景仰。

来虎狼之国当间谍,风险不言而喻。一不小心,就会把挖给别人的坑变成自己的坟墓。匠人精神成就了郑国,让他死里逃生,更得身后留美名。完美,总是属于认真的人。

其次,是秦王嬴政的心胸。

下达逐客令之后,如果嬴政碍于面子,不听李斯劝谏,不容郑国申辩,一意孤行,拒绝收回成命,就会失去李斯这样的治国大才,失去扫平六国的得力军师;如果记恨间谍初衷,不给郑国申辩机会,或者狐疑不定,不原谅不信任郑国,秦国就会失去这个治水英才,失去把关中平原变成良田沃土的大好机会。如果大军粮草不足,他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可能会被延缓,甚至最终壮志难酬。宽容,对于一个领导者真不是坏事儿。

很多时候,因为别人的恶意,我们也以恶意对待别人,以应付的态度完成不得不做的工作,不对结果负责。这样的小聪明,表面上看,是你不仁我不义,以恶对恶;实质上却是愚弄自己,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能力口碑。

好在秦王和郑国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郑国坚守专业精神,秦王嬴政坚持理性判断。他们把别人挖的坑,变成自己的甜水井。这看似艰难,道理却简单:不管别人如何,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但愿你我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也能做同样的选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特此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tw/133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