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寻根韩姓多源,重要一支源于河南禹
一、来源
韩氏之先源头颇多,重要的有两支。《史记·韩世家》说:“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韩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姓”。
《史记》
《左传·孔疏》说:“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晋国之地是唐尧后裔所在地,所以称唐。周武王的第五子叫虞,按他母亲的要求被封于唐,称唐叔虞。根据《史记·晋世家》和《左传·桓公二年》的记载,晋穆侯四年(前年),穆侯娶齐国女子姜氏为夫人,三年后生一太子叫仇。又隔了三年,生了小儿子叫成师。公元前年晋穆侯下世,他的弟弟殇叔自立为侯,太子仇只好出奔。殇叔四年(前年),穆侯太子仇率领他的部族袭击殇叔,自立为文侯。文侯三十五年(前年)下世,他的儿子昭侯伯继承了侯位。
《左传》
昭侯元年(前年),封文侯的小弟弟成师于曲沃,称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死后,他的儿子鱓(shàn)代桓叔称曲沃庄伯。公元前年,曲沃庄伯去世。他的儿子称代庄伯而立,称为曲沃武公。晋侯缗二十八年(前年),曲沃武公攻晋,灭掉了晋侯缗,并将晋国的珍奇宝物都奉献给东周釐(xǐ)王。釐王就命曲沃武公为晋国之君,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就把曲沃和晋国合并一起,改称晋武公。晋武公重赏灭晋战斗中立了大功的叔子万,把他封于韩原,称作韩武子,他就是韩姓始祖。又过了三代,韩厥从封姓为韩氏。他是韩姓的又一个先祖,称韩献子。
韩姓寻根
韩献子死后,他的儿子韩宣子代立。宣子卒,子贞子代立。以后又经过简子、庄子、康子。康子卒,子武子代立。武子二年伐郑国,杀了郑国之君郑幽公。武子卒,子景子立。景子就是韩景侯名处,是位有本事的国君,上台就去攻打郑国,取得了雍丘(今河南杞县)。景侯六年(前年)周威烈王命韩、赵、魏同列为诸侯。景侯先将国都迁到今河南的宜阳县,公元前年,又改栎邑为阳翟,并把韩都迁到了阳翟。这时已到了战国时期,韩国以它广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成为“七雄”之一。
阳翟是大禹的封地“夏”,又是夏朝之都。春秋称历,也称栎、栎邑。它的都城北望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带具茨山,南紧临颍河(现在的城在颍河南岸),西部多山,中部和东部是丘陵和平原,煤、铁等矿藏丰富,桑、麻、稻、麦、豆五谷盛产,当时又是燕楚、秦齐南北东西通道交汇之地。《战国策·韩一》记载苏秦的话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春秋时,栎邑又是郑国的别都。韩国一心想灭郑国,所以栎邑是他理想的都城。
郑韩故城遗址
韩景侯执政8年后去世,其子烈侯执政12年传给文侯,文侯执政9年传给哀侯。哀侯元年(前年)实现了与赵、魏“三国分晋”。第二年又灭掉了郑国,这对韩简直是喜上加喜。所以,韩哀侯特别高兴,决定迁都新郑,并举行了盛大的迁都仪式。可是,韩哀侯迁到新郑只5年,就被严遂弑杀。当时哀侯用侠廆(wěi)(亦为写作“傀”的)为相,又很爱严遂。而侠、严二人是仇家。严遂找人在朝堂上刺杀侠廆。侠廆跑向哀侯,哀侯抱住侠廆。刺客一刀杀死了哀侯和侠廆二人。哀侯的儿子若只好即位,他就是懿侯。懿侯认为新郑做韩都不吉利,也不安全,就又把都城迁回了阳翟。懿侯在阳翟执政12年故去,他的儿子昭侯即位。昭侯是位有抱负的君主,用法家人物申不害为相。讲究治国之术和法度,使韩国安定强盛起来。以后经宣惠王、襄王、釐王、桓惠王等,都没有太大作为,终于在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韩国最后一位国王叫安,因为没有封号,所以史称韩王安,被秦国俘获。
《百家姓》
《左传·孔疏》说:“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韩姓的一支,是韩国灭亡之后,韩国遗民以国为氏,姓韩。
那么,韩国灭亡时都城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过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史料认为,韩哀侯二年(前年)韩“灭郑,因徙都郑”(《史记·韩世家》)。就是说,韩国灭了郑国,把自己的都城从阳翟迁到了原郑国的都城新郑,似乎直到韩国灭亡,没什么变化。但是,沿袭明、清的《禹州市志·大事记》却记载说:“秦王政十七年(前年),秦王派内史(掌管治理京师的官)腾,领兵攻战韩国阳翟,俘虏王安,并在阳翟一带设颍川郡,郡治阳翟。”而此前还有“周烈王元年(前年),韩灭郑,韩自阳翟迁都新郑。”“周烈王六年(年),韩复迁都阳翟。”另据《许昌日报》年12月20日,刊登禹州市原政协副主席郭水林先生的文章《旗毒庙街》,讲述这一事件说:“然而(韩国迁都新郑)仅5年,韩哀侯就被臣下杀于新都。其子韩懿侯认为新都很不吉利,也不稳定,于是即位之后,就把国都又迁回了阳翟。在阳翟又传了7世,……共年。加上迁都前33年韩国在阳翟建都长达年。”
《史记·韩世家》说:“(韩王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而颍川郡包括哪些地方呢?该书注释说:“‘颍川’,境内有颍水穿流,故名。辖地在今河南登封县、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舞阳县、叶县以北。治所在阳翟。”这里,“尽入其地”、“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为什么“入”、“纳”不住新郑呢?一般说,灭亡一个国家,在其国再设一个行政单位,其首府应在被灭国之国都,而新设的颍川郡郡治却在阳翟而不在新郑,而且,秦末、汉初,横阳君成、韩王信又二次被封韩王,建都也都在阳翟而不在新郑。连建国后拍摄的电影、电视及其他有关战国后期秦韩战争,秦灭韩的文艺作品,所讲的韩都,都是阳翟而不是新郑。这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在秦灭韩国的时候,新郑已经不是韩国的国都了,这时的韩都在阳翟。
《钧州志》
《汉书》、《后汉书》都记载,秦灭韩后新郑分为苑陵县和新郑两个县。《辞源》苑陵条说:“苑陵,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境。汉置,属河南郡。”新郑属河南郡管辖。这说明,秦灭韩时,新郑即便在韩国,秦灭韩后新郑曾划归颍川郡,它也不是韩国的国都。秦灭韩在阳翟而不是在新郑。所以,秦灭韩于阳翟,应是实实在在的。韩灭之后,韩国遗民以国为氏。这一支韩姓,就源于禹州,也是实实在在的。
《汉书》
二、迁徙繁衍
韩姓人得姓有早有晚。得姓早的一支早期在山西、陕西繁衍起来。其实,按韩姓族谱的记载,远在夏朝时期的寒浞也是韩姓人(寒韩同音),所以,当时的河南、山东等地也有了韩姓。到了周朝初年,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称唐叔虞,成为晋国的基础,这才有了以后韩万事晋献子,立了功被封韩原,称韩武子,成为韩国韩氏的“第一位”始祖。
春秋时期及战国初期,韩姓人仍主要繁衍在山西、陕西及河南西部。如宣子韩在,把韩都迁往河南沁阳即州;可贞子韩须,又徙居山西平阳,直到战国时的韩景子或曰景侯韩处(有说虔)把韩都迁往河南的宜阳、阳翟。秦灭韩后,韩姓人大批逃亡江淮间,一部分改为何姓,大部仍姓韩,如西汉“兴国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
韩信墓
颍川韩氏世系流向,可知他们从汉到唐不仅在颍川一带昌盛地繁衍,而且返迁山西、陕西,播衍至甘肃、宁夏、四川、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及东北等地。唐朝,东北辽宁的韩氏进入朝鲜。
南阳韩氏从三国至唐朝,分13世。其中10世之前生活于魏、晋、南北朝,11至13世生活在隋、唐时期。韩氏自南阳世系以后,人员繁衍越来越多,已播衍至全国各个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世系,不仅在江南广泛传衍,而且和其他韩氏世系一起,向北、东北,西、西北,南、西南、东南,越过元明清时限,反复折射衍播,传至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各地,进而走出国门旅居海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tw/1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