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城市让新郑百姓同享美好生活
自年新郑被重新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新郑坚持做精、做细、做强城市管理理念,科学统筹“新老城区、地上地下、硬件软件、宜业宜居”四个关系,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城市卫生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环境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新郑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力度。投资14.7亿元新修道路25条、升级改造道路14条、打通断头路8条,新建桥梁2座,升级改造5条道路供水管网,改造提升15条背街小巷和5个老旧小区。投资2亿元扩建新郑市第二水厂,投资7.5医院,新建、改扩建30所中小学、幼儿园,投资5.2亿元建设图书档案方志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
城市管理进一步精细
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建成投用,高效办理城市管理问题3.3万件。探索推行城市管理“路长制”、环卫作业“街长制”、河道管理“河长制”。照明设施完善,路灯装灯率%。常态化开展城市清洗清扫行动,城区环卫保洁覆盖率达%。大力实施“畅通新郑”工程,建成平面停车场9座,新增停车泊位个,新汽车站建成投运,交通标志标线覆盖率达90%以上。
爱卫工作进一步增强
新郑坚持“预防为主、消杀为辅、群专结合”的病媒生物防制原则,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长廊等,确保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蚊蝇、防鼠设施合格率95%以上,各类公共场所“五病调离率”%,“六小门店”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近三年,新郑市未发生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无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职业病危害事故。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按照专业化、小型化、超市化的建设方针,新郑对洧水路市场、永兴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对文化路市场进行规范,对建成区域内钢材、木材、蔬菜、旧家具等7个老旧市场实施外迁。所有农贸市场实行隔离宰杀并设立相对独立的经营区域,建立食品准入、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和食品进货备案制度,对废弃物实施规范处理,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专项治理活动。近三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达到天,PM2.5、PM10年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12.86%、8.33%。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黄甫寨出境断面3项指标实现稳定达标,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关污水处理厂、华南城污水处理厂等3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30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三年均在9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1分贝,秸秆综合利用率%。
城乡融合进一步加快
突出城乡结合部及铁路、公路、河渠沿线区域,深入开展“六清”整治,累计清理处置各类垃圾近千万立方。投资5.19亿元建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经运营,投资万元建设的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曹庄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稳步实施。投资1.52亿元探索实践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建成存贮式环保深埋桶处,购置各类车辆台,垃圾桶个,改造垃圾中转站11座,建成公厕29座,开放机关单位公厕57座。
主编:李明
副主编:刘丽敏
▼
新郑市新闻中心出品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