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洧水注所涉新郑地域考略续

A4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约今新郑黄水河。太山,史书称之为“西泰(太)山”,坐落于新郑市龙湖镇西南。太山,是郑州市西南的最高点,海拔.32米,由中生代三叠系紫红色石英岩构成,为红褐色黏土所覆盖;太山是黄帝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现保存黄帝活动遗址多处。[1]华阳亭,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四十里华阳砦。《晋书嵇康传》:“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2]考古资料显示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郭店乡华阳寨村,系东周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夯土城垣周长约5公里,现存墙高8米,基宽15米.四面城墙正中和城角均设有一高台,城内外经常出土各种陶器和铜簇,西垣缺几处曾发现多量入骨,据记载;华阳故城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争战之地。[3]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七虎涧水,《新郑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认为七虎涧水很可能是当时新郑县的华城水。(经东岳庙西,又北华城水自西注之按:此水疑即《注》所称七虎涧水也。[4])苑陵县故城,苑陵故城位于新郑龙王乡古城村东,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约10米,城内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以及布币和空心砖等。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据文献记载为汉苑陵故城。[5]黄崖,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前):“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廷劳于黄崖”,即此。[6]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东北,与黄沟合。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积粟台,位于新郑市城北约6公里望京楼遗址西侧,黄水河自北折而往东的转弯处。台北、台东为丘陵地,台南80米、台西米为黄水河滩。台下和台北是商代文化遗址。面积约平方米。东、南、北三面各建有二层台,高约3米,宽约20米,均属夯土建筑,夯土层厚10一15厘米。夯窝圆平。夯土层中夹杂很多夹砂绳纹陶片和筒瓦、米字纹空心砖片。据《水经注》载:“苑陵县西有黄水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也,谓之积栗台。”可推测积粟台可能是古代交通大道上的驿站,囤积粮草之地。[7]捕章山水,汉魏时期水名。以水出捕章山(在今新郑市薛店镇西南部,现名咆嶂山)而得名。其水南流,于今新郑市区北注入黄水(今称黄水河)。《水经注·洧水》:“捕章山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南)流注于黄水。”即指此水。[8]郑城,即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城关镇,系东周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周时期郑韩两国都邑,城墙曲折,夯土城垣周长约20公里,现存最高达11米,一般3-4米.由东西两城组成.中有隔墙.西城南北最长处约米,东西宽约米,为宫城.自六十年代钻探发掘迄今已近30年,发掘有大面积宫殿遗址,大型贮物仓窖等。东城为郭城,北墙长米,东墙长约米,南墙长约米,西墙即隔墙,城内发现铸铜、铸铁、制骨、制陶等作坊址多处,白庙范村北曾出土战国晚期韩国窖藏铜兵器.城内外曾发现多处墓葬区.其中以年在宫城之南的李家楼一带墓葬中被盗出土的一批春秋中晚期青铜器和莲鹤方壶等最为知名,习称新郑彝器。(见《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9]“——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仙鹤亭亭玉立,双翼舒展,引颈欲鸣,表现出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因此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郭沫若先生以极富文采的语言,称道“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莲鹤方壶被誉为“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堪称国宝中的国宝。春秋莲鹤方壶,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分别被珍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馆。知识链接: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春秋莲鹤方壶黄水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隟侯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龙渊泉,汉魏时期泉名。在今新郑市区东北15公里,龙王乡西部、薛店镇东部一带。苑陵县故城西北,平地出泉,世称“龙渊泉”。泉水西流,重泉水注入,又南流,注入白雁陂。《水经.潠水注》:(苑陵)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之“龙渊泉。”即指此。[10]七里沟水,黄水支流,今定名能庄河,在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能庄注入黄水。[1][1]张步天著,水经注河川概论,线装书局,.06,第页。隟侯亭,具体不详。升城,按方位及次序考量约今沈庄村一带。烛城,春秋时期郑国地。在今新郑市区东南4公里,和庄镇任庄村。为郑国大夫烛之武之封邑。周襄王二十二年(前年),晋国、秦国联合攻打郑国,危急万分,郑文公派烛之武夜缒城而出,劝说秦国退兵。烛之武能言善辩,理情真切,说服秦穆公退兵,以解郑国之围。烛之武因之而显名,烛邑亦垂留于世。[11][1]王吾中:《泰山村——昔日黄土今变金》,《农家参谋》,年第6期,页64-65。[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7页。[4]新郑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新郑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标注本,新郑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01,第69页[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7页。[6]《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7]郑州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郑州市文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2,第页[8]政协河南省新郑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郑文史资料第8辑古今地名专辑,,.10,第页[9]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6页。[10]政协河南省新郑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郑文史资料第8辑古今地名专辑,,.10,第页[11]政协河南省新郑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郑文史资料第8辑古今地名专辑,,.10,第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4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