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发现了献计修渠的水工郑国是间谍,为什
人人都知道都江堰工程。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人于公元前年左右修建的,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宏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还有一个跟秦国有关的水利工程也很出名,那就是郑国渠。郑国渠比都江堰出现晚十几年。它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从历史地位上来说,它与都江堰、广西灵渠都是同一级别的,现在也是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
郑国渠之所以有这个名字,跟中国历史上那个叫做郑国的诸侯国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开始修建此渠时,那个诸侯国已经灭亡接近年了。
郑国渠的得名,是因为修建这座渠的工程师名叫郑国,而郑国是韩国人。
郑国渠开凿的年代是在战国末年。公元前年,也即秦始皇元年,韩国的水工郑国主持兴建了这一工程,大约十年后完工。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北洛水,长达余里。郑国渠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工程浩大。郑国渠修成之后,灌溉面积号称达到4万顷。
其实,最让人想不到的是,郑国渠的修建,起源于一桩非常有名的间谍案。
战国末年,群雄并起,战火不断。七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为强大,它对其余六国虎视眈眈,自然会把目光首先投向韩国,因为正是韩国挡住了秦国东扩的道路。
面对强秦,韩国几成惊弓之鸟,韩国都城一再迁徙,从山西的平阳迁到河南宜阳,后又迁到禹县,最后才在中原腹地新郑落下脚来,然而这并不能躲避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
到秦王政时期,战国进入收尾阶段,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逐渐加快。韩国真正感到了亡国灭种的威胁。
公元前年,走投无路的韩桓王,想出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策。他派著名的水工郑国为间谍,入秦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以帮助秦国兴修水利为由,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目的。
后来人们这样描述,这场战争“以大工程作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
郑国接受韩王之令,到秦国面见秦王嬴政,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就采纳了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然而在渠道修建到了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有秦国义商从韩国传回消息,称水工郑国实乃韩国奸细,修渠是韩国君臣施行的疲秦之计,目的是避免秦国攻韩。
秦国君臣震惊之余,再派细作前往韩国打探,当消息再度被证实之后,秦王政十分震怒。他甚至认为,那些客居秦国的外国人,从根子上都只会忠于自己的母国,而不会真心帮助秦国。所以他下了逐客令,要将秦国的外国宾客全部赶走。
当时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力劝秦王收回成命。李斯的文章有理有据,写得非常精彩,最后秦王赢政接受了他的意见而撤销了逐客令。
阴谋败露,郑国被关押并很可能要被处死。临危之际,郑国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意思是说我的确是奸细,但水渠真的对秦国有利,我虽然为韩国争取了几年活命的时间,但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世不灭的功勋。
秦王听后,觉得他说得非常有理,所以不但没有杀他,还释放了他,命他继续主持修建灌溉水渠。
经过10年的努力,这条长达多里的灌溉渠彻底完工,灌溉了下游四万余顷的土地,使原本贫瘠的关中平原变得沃野千里,让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合今万亩),收皆亩一钟(折合今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谁也没有想到,一条疲秦之计,最终却出现了富秦的结果。后人为纪念郑国修渠的功绩,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我是笑谈古和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