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产业筑基夯实发展ldquo
编者按: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河南日报》推出重磅系列报道,聚焦我市作为全省县域首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今天起,本号予以编发。
年3月3日《河南日报》1、2版截图
产业筑基夯实发展“硬实力”
——新郑稳居全省县域“首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到,时间的年轮,镌刻下奋斗者的坚实足迹。
去年以来,新郑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为统揽,扎实做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组组简单数字,印证着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履。年,新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01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税收55.6亿元、增长20.6%,总量位列全省县(市)首位。
一个个权威榜单,折射出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奋斗历程。去年,新郑市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升至第40位、第33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28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连续5年稳居全省首位,勇夺“五连冠”。
连续五年领跑河南县域发展,“新郑现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奥秘?今日起,本报陆续刊发一组系列报道,深度揭示新郑稳居全省县域“首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兴,则县域兴。
放眼全国,“百强县”在产业发展上都有一手“好牌”,新郑也不例外。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产业不放松。新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以临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9∶49.5∶47.6。
结构调整持续优化,转型升级蹄疾步稳,新郑经济的“体型”越来越优、实力越来越强。
“接二连三”做精一产在新郑,传统农田的功能在变异和升华。
“村里种的蔬菜都端到香港餐桌了。”3月1日,梨河镇黄甫蔡村党支部书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俺们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
像黄甫蔡村这样发展特色农业的村庄在新郑比比皆是。近年来,新郑市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一产“接二连三”的思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品牌化专业化转型。
从空中俯瞰薛店镇,近亩的好想你中国红枣城、红枣小镇连成一片,君源有机农场多个迷你蔬菜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现代农业散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正是集生产加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种植采摘、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促进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不断释放出“土里刨金”的示范效应。
“如果农产品不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就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如果不与二产三产融合,就永远与经济无关。”新郑市委主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围绕做精一产,新郑市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推动传统农业从单纯种植向生产加工、生态、生活功能拓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初步建成特色农业园区16个、特色优种示范园区18个;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农业规模经营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达多家;在建和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家庭农场和农家乐等,年休闲农业接待旅客近万人次。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现代农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横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势引人注目,不断演绎着“农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产品”的出彩故事。
“有中生新”提质增效新春开新局,奋进正当时。2月18日,新郑市年第一批25个、总投资.2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全面掀起项目高质量建设的新高潮。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新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通过扩链、强链、延链、补链,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家,千亿级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郑着力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朝着“微笑曲线”两端奋力迈进。
一颗红枣火了一个产业,新郑红枣经济蜚声全国。去年,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FD系列产品,赢得市场一片叫好。
在新港产业集聚区,食品加工业涵盖了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等30多个种类的产业链条,聚集了好想你、雏鹰农牧、中储粮、达利食品、雪花啤酒、光明乳业、白象食品、加加味业等食品骨干企业家。随着冠超食品、恒喜龙食品、卫龙食品等一批食品企业的建设,新郑食品加工业加速向高端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冷链食品、航空食品等领域转型。
如今,新郑拥有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方便食品,15%的枣制品和14%的酱油产品,“新郑味道”正源源不断地端上国人餐桌。
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新郑占据着全国小剂量水针剂市场30%的份额。目前,新郑已形成了以润弘制药、遂成药业、中德医疗产业园、瑞孚医药产业园等企业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力推动着传统医药产业向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转变。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提升竞争能力,主体在制造业。
转型升级,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依托中原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新郑积极承接绿色建材企业有序转移集聚,打造中原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围绕做强先进制造业,新郑依托华夏幸福产业新城、IBM智慧芯城、龙翔电气等优势企业,着力引进耀德电子、乾德电子、联谷工业机器人、德尔新能源电池、奔驰专用车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新郑产业“有中生新”、活力迸发,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借势发展“无中生有”一条3公里长的大道会延展出怎样的产业风景?在新郑市中华路和解放路中间,顺着省道一路行驶,道路两旁集聚着4家产业园,5家上市公司。其中,郑州航美国际智慧城里,已入驻IBM、甲骨文、优客工场、翰域极星量子通讯等强和行业龙头在内的高科技企业35家。
“这几年,有一个明显现象,世界强企业、国内行业龙头和一些新兴产业扎堆来了。现在几乎每周都有两三家企业登门拜访、洽谈合作。”新郑市商务局副局长边莉慨叹道。
是什么力量促成了“剧情”的反转?答案便在于新郑抓住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新郑临郑临港,坐拥飞机、高铁、轻轨、高速公路四大交通出行圈,构筑了集“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三港合一的独特区位交通优势,形成了中原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汇集地。
“把握发展的时与势,抢抓河南‘三区一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底蕴丰富的文化优势以及高校众多的人才优势,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区,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郑州产业辐射,新郑迈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如是表示。
借势发展,无中生有。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临空产业在新郑呈蓬勃发展之势。
一座华南城,一个经济圈。在龙湖镇,总投资亿元的郑州华南城占全国八个华南城交易额的半壁江山,2.1万商户入驻开业、营业面积超万平方米;去年,总投资亿元的华南城华世界全球采购中心、高端商业综合体等九大项目集中开工,进一步促进产业提质发展。
“大块头”项目的落地,形成强大的雁阵效应。在发展商贸物流业上,新郑动作连连:总投资超亿元的华商汇主要承接郑州市区市场外迁;总投资70亿元的传化中原物流小镇,规划建设亚洲最大超级分拨中心。此外,随着河南统一供销物流配送园、中国·中原不锈钢物流园、河南中烟新郑原料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一个千亿级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在顺势而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省内最大的垂直电商基地——中原电商大厦开业运营,余家小微网商和16支大学生电商项目创业团队先期入驻;管交网已成为中国B2B百强企业,去年平台交易额达72亿元。
黄帝故里,临空腾飞。为加快建设现代临空产业新城,新郑市邀请罗兰贝格公司制定了发展规划,围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进行布局。截至目前,新郑市新签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印刷电路板、网络通信、动力电池、工业机器人等行业项目12个,促进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之所以稳居全省县域‘首席’,是新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共同发力的结果,也是新郑交通、区位、产业和环境等优势资源融合发展所形成的聚合和倍增效应。”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表示,通过抢抓机遇、融入大局、借势发展,新郑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会更加巩固。
站上新起点,再启新征程。新郑正以奔跑追梦的姿态、只争朝夕的劲头,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记者徐建勋王延辉
通讯员刘象乾
来源:河南日报
新郑市委宣传部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ls/1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