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定下小目标十四五末,地区生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文/图
常住人口.2万人,是郑州地区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县(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位居全省县(市)第1位……
00:179月10日,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六次党代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顺利闭幕,当天下午,新郑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五届委员会报告。
新郑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位居全省县(市)第1位
发布会上,新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娴介绍了过去五年,新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
在综合实力方面,张慧娴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新郑的现状——五年来,新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亿元增长至.6亿元,五年平均增速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预算收入达82.6亿元,是年的1.4倍,总量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亿元,五年平均增速11.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五年平均增速为6.6%、7.8%;常住人口.2万人,是年的1.78倍,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新郑也是郑州地区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县(市)。
同时,新郑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从第49位跃升至第29位。
产业升级方面,新郑以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高端商贸物流等为主,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三主三新”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40.8:56。工业经济加速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5%,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32位,被确定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市)。创新创业活力迸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20%,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47位、居全省县(市)首位,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市)、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县(市)。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助力,新郑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长时间压缩至61个工作日以内,是全省唯一入选世界银行“中国省级电子采购系统评估项目”的县级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位居第74位、全省第2位,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位居全省县(市)第1位。
新郑定下“小目标”: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
除了晒“成绩单”,发布会上,新郑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委办主任李峰还就党代会主要内容、突出特点等作了发布;新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坤介绍了新郑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新郑市委常委、副市长赵恒康介绍了该市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新郑市政府副市长赵红林介绍了该市夯实三农基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新郑市政府副市长王淑慧介绍了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改善工作情况。
据介绍,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六次党代主要有对标看齐讲政治、开门问计凝共识、承前启后谋新篇三个特点,提出了“一三九”的目标路径和八个聚力重点工作。“一三九”的目标路径即加快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建设这一目标;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三城”建设;实施强化党建引领、城乡建设管理提质、产业升级提速、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治理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民生福祉增进“九项工程”。
八个聚力重点工作是聚力产业转型、聚力规建管运、聚力开放创新、聚力绿色发展、聚力以文化城、聚力乡村振兴、聚力民生福祉、聚力强基固本。大会还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要求,为该市党代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政治氛围。
对于未来发展,新郑也定好了“小目标”,提出“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速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向亿元的目标去努力,力争15个乡镇(街道、管委会)中有1个超亿元、5个超亿元,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域经济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中持续前移、稳居第一方阵。
另据了解,这次中共新郑市委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是新郑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郑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务公开透明,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举措。
(编辑吉倩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jji/1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