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新郑市拥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
新郑,河南省辖县级市,由郑州市代管,位于河南省中部、华北平原西缘、郑州市东南部。新郑市历史悠久,有“黄帝故里”之称;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期韩国迁都新郑,将郑县改为新郑县,此后建制多用新郑一名;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郑县,设立县级新郑市。新郑有黄帝故里景区、裴李岗遗址、郑王陵博物馆、新郑博物馆、郑韩故城等历史文化景点,也有始祖山景区、黄帝古枣园、双鹤湖中央公园等自然旅游景区。
01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该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区域。
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故里祠区有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广场区设中华姓氏广场,其中有镌刻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
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子产就曾带领百姓登新郑具茨山拜祭黄帝。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年)修葺,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后又经年和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
年6月7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圣地之一,当代一些文化学者、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上巳节设立为“中华圣诞节”,呼吁普天下华夏儿女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共同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02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位于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
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细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一项空白。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
裴李岗遗址出土各种器物余件,包括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等。已发掘墓葬的墓坑多呈长方形,死者葬式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主要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器均为手制。多为素面,少数带有蓖点纹、压印点纹,个别表面有乳钉纹饰;原料为泥质或泥质夹砂;颜色多呈红色或褐红色,无彩陶:代表性器物是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
03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千米,城内面积16平方千米,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年,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郑韩故城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年4月10日,郑韩故城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
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04后周皇陵
后周皇陵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郑市区北18公里的郭店村附近,现存陵墓4座:即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嵩陵(太祖郭威墓),位于郭店村西南约l公里的周庄村。据县志载墓前有墓碑,现今已佚。现存冢高约12米,周长米。
庆陵(世宗柴荣墓),位于郭店村西北米处陵上村。现存冢高10米,周长米。明初建有正方形陵园,四周建砖墙,边长米。大门朝南,院内有甬道,宽3米,长80米,直达墓前。陵墓四周植柏树,墓前置有方形祭坛,祭坛附近碑石林立。民国年间,军阀混战,陵园被毁,今仅存御制祭文碑28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jji/1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