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讲,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逐渐演变成“端午”。后人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各地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除了悬挂菖蒲、艾草,包粽子,赛龙舟是普遍习俗外,各地过法也不尽相同。其内容主要有:“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游百病,佩香囊,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中原地区:

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邻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通常所说的“中原”是指狭义的“中原”,即代指河南。

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保安康。

燕赵地区:

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其实,古代的“燕赵”之地,还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辽宁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朝鲜大同江北部的燕赵周边部分地区。据说在民国时期,北平端午节时忌打井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也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荆楚地区:

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称为荆楚。现指湖北省。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发源于河南新郑的祝融之墟,即有熊之墟(新郑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国号),始祖公认为祝融。远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

荆楚地区的端午节主要是受屈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时代的演进中,荆楚地区端午饮食习俗与屈原文化无关的民俗事项,其传播空间逐渐变小,与屈原传说有关的,投粽救屈原的食粽习俗日益凸显出来。其实在荆楚文化圈的核心区湖北地域现在民间仍有食盐蛋或艾草煮鸡蛋的习俗,只是被屈原传说所附会的食粽食俗所掩盖。

巴蜀地区:

巴蜀是指中国西南部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一带,历史上其范围还包括与四川盆地文化联系密切的汉中盆地等地。“巴蜀”得名于先秦时期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巴国与蜀国两个国家。巴蜀地区由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每年端午将至,家家户户便开始洗粽叶、浸糯米。五月初四晚,家中妇女便围坐在油灯下包粽子。第二天早上眼睛还没睁开,就能闻到满室粽香。为表示对祖宗的尊敬,这天早餐前先要祭祖,而出嫁的闺女也往往会在这一天提一串亲手包的粽子,携上家人回娘家。因此,端午也有女儿节之称。成都过端午节还有一个“打李子”传统习俗,这几年基本上已经不兴了,可能只有彭州几个乡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河套地区:

河套是中国古代漠南军事要地。黄河经此成一大弯曲,秦、汉称河南地;自明筑榆林长城后,始称河套。河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

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打大围,它的规模之大,常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它作为蒙古族的“猎节”。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相当壮观的一项活动,一般在一年中要进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采取约定的办法。但五月端午打大围,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围猎活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端午节”上还有吃凉糕的习俗。

吴越地区:

吴越是百越的一支。“吴越”一名来自于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各取一字,用来指代吴越国疆域所包括的地方。现指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

端午节是吴越民族的图腾祭之说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齐鲁地区: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划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就山东所有地区来说,都有食用粽子、鸡蛋以及门前插艾的习俗。具体到山东各个地区,则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在泰安、胶东地区,端午节人们除了门前插艾,还会插上桃枝以辟邪。长岛县的一些渔村,是保留传统习俗更多的地方,在五月初五那天人们会在大门口贴桃、虎、葫芦形状的剪纸,这三种物件分别有辟邪、“吃鬼”和“收鬼”的意头。端午节当天,临清7岁以下的男孩要戴符,女孩则要佩戴石榴花。而在临朐、滕州,妇女和小孩则是佩戴装着中草药的香布袋,这种布袋有驱蚊避邪的功能。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滕州、枣庄地区则有采茶的习惯,当地人会到山坡上采野茶,加上石榴叶泡茶喝,能解热祛暑止渴。有些地区,人们还会喝上一口雄黄酒,如果儿童喝不了的话,则可以选择抹在鼻子和耳朵上。

古晋地区:

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省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西省各地有不同的端午节习俗。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关中地区: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中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五个地级市。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多年。

关中地区端午节一般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臊子面,此外还有:

悬挂艾草: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点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

绑五彩缕:“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

制作荷包:荷包又称“香囊”。在陕西,端午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

穿五毒肚兜: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

赞赏

长按







































云南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zx/5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