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天下韩国是秦国的附属国,为何秦国的灭
公元前年,秦国终于打响了统一大战。秦国的几个主要大臣们都支持,灭国大战的第一家选择韩国。
秦王政首先派兵攻战南阳,跟着占领了韩国都城新郑。韩王韩安被俘,秦国将韩地设置为颖川郡。韩国灭亡。
若说韩国,自三家分晋以来也是百余的战国七雄之一,当是有一定实力的诸侯国,可为什么当秦国打响灭国战时,韩国连组织一次象样的有效抵抗都没有。
今天我们就从韩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改革和外交,这三个方面看看韩国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地理位置
三家分晋,韩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晋国的中心,也就是右有魏、齐,左有秦,前有赵,后有楚。韩国的疆土处于四面环侍的强国之中。如此韩国很难拓展疆土,也没有足够发展实力的空间。这就使得韩国得不到做大做强的疆域。
并且,韩国的领土地形,如同一把尘刀插向中原。也就是,秦国若想逐鹿六国,第一个面临的国家就是韩国。
秦国还没有强大时,不管是秦国打六国,还是六国打秦国,韩国必然是要夹在其中。经过数次合纵抗秦的战争,韩国国力被逐渐削弱。这个时候,韩国一直是秦国和六国的缓冲地区,可以减轻秦国抵御六的的压力。
当秦国经历了百年的改革发展,秦国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韩国在秦国步步蚕食下,领土也缩小了很多。这时秦灭韩,一来韩国弱,二则韩地也可以作为秦国灭六国的战略基地,也就是灭韩后,秦可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拦腰截断,为秦逐一消灭各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改革不力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各国都在以改革谋求生存和发展。当时最为典型的改革当属秦国的赢渠梁、卫鞅,韩国的韩昭侯、申不害的变法。
卫鞅和申不害都是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变法的内容同是强化君权,奖励农耕,锤炼新兵,整肃吏治。而卫鞅与申不害所不同的是,法有三派,法、势、术,也就是法制、君权制、驾驭术。卫鞅求法:建立秦法为上,秦君为下,群臣尽责,百姓用命的国家秩序。
申不害变法,提倡中央集权,由君主来行使。这一制度导致“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1、申不害
申不害郑国京邑(今郑州荥阳)人,曾做过小吏,韩灭郑后,申不害为韩国低级官员。
公元前年,韩昭侯四年,魏国伐韩,就在韩昭侯和大臣们无计可施之际,申不害提出建议:昭侯执珪去拜见魏惠王。这样可使得魏惠王自大骄狂的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必然引发其他诸侯对魏王不满和对韩国的同情。如此,我们只向一个人低头,却赢得了天下人支持。
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战国策笺证.韩策三》
韩昭侯采纳了申不害的意见,果然使韩国免除一场战争的蹂躏。
公元前年,韩昭侯十年,魏国攻赵,兵临赵都城邯郸。赵成侯向齐、韩两国求援。韩昭侯找来申不害商量该如何处理。
申不害想迎合韩昭侯的心意,却又不知该如何回答,便对韩昭侯说: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得让我认真考虑好了再回答您。然后,申不害就鼓动能言善辩的赵卓和韩晁向韩昭侯进谏,他站在一旁察言观色,揣摩韩昭侯的心思。
最后,他告诉韩昭侯说:应该联合齐军伐魏救赵。结果留下了“围魏救赵”的胜利故事。围魏救赵也让韩昭侯再次领略了申不害的政治才能。于是,申不害被韩昭侯提任韩国国相。韩国开启变法图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申不害擅长谋“术”,并以谋术起家。他的变法是重“术”轻“法”,那么韩昭侯在申不害这学到的,当然也是君人之术。
韩昭侯的君人之术
一次,韩昭侯派使者到外地视察,使者回来后,韩昭侯便问使者看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重要事情。使者说:没发现什么重要情况。
韩昭侯说:那你就把路上看到的事情说说吧。使者想了想说:出南门时,看到有黄牛犊吃禾苗。韩昭侯心中马上意识到自己有文章可作了。韩昭侯不露声色平静地说:今天的谈话绝不能对任何人说。
第二天,韩昭侯便下令:如有牛马闯入农田毁苗,各地要向上汇报,如果汇报不全,要受重罚。于是,各地官员们报上了一堆的牛马毁苗事件,唯独没有看到南门牛犊吃苗的报告。韩昭侯又令:有遗漏,继续察。
大臣们只好再次岀察,果然发现了南门外还有黄牛吃禾苗。这不得不使大臣们冒一身冷汗,“我的个乖乖,咱们的君王是何等的明察秋毫。”从此官员们各个老老实实,可不敢再欺骗韩昭侯了。
尚浴免,则臣得代之,是以黑砾汤中。《韩非子新校注.内储说下》
意思是说:有一次,韩昭侯沐浴时,发现浴缸里有瓦砾。这可不是件小事,这是致命的失职。但韩昭侯是聪明人,他知道,他的侍从绝不会犯如此低等的错误。
于是他对内官说:我该换主管沐浴的侍从了,谁能接替他呢?这时韩昭侯的内官立即向他推荐另一个人员。韩昭侯似乎相信了似的,将被推荐内官召见来,第一句话就问:你为什么要在我的浴缸里放入瓦砾?
结果被召见的内官吓得赶紧跪地认罪,坦白了自己为了取代沐浴内官,所以嫁祸沐浴内官。
从以上两件事中,可以看出韩昭侯亦是个非常擅于驾驭权术的君王。
这样擅弄权术的君臣,一心追求驾驭权术的“术”,又怎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法”上,富国强兵?反观秦孝公和卫鞅变法的“法”,才是真正富国强兵的变法。如此一来,秦强韩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外交乏术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发展到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单一挑不过秦国,六国唯有合纵联盟共同抗秦。韩国当然愿意联合抗秦,但每次到联合抗秦时,韩国又左右摇摆不定。
1、岸门之战
公元前年,秦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打败韩军,并将其将领俘获,韩国被打得气急败坏地找来大臣们商议。
这时韩相国公仲提议:
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贴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史记.韩世家》
意思是说:如今盟国都已经靠不住了,秦国早就想征伐楚国,大王可以通过张仪连线,向秦国求和,送给他们一座名城,和秦军共同伐楚。这样,我们仅失去一城就可以避免战祸,并且还可以从伐楚中得到好处。
韩王一听有道理,即刻派公仲出使秦国求和。
楚王知道韩国要联合秦国一同伐楚的消息,心忧不已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陈轸向楚王提议道:
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楚不大病也。《史记.韩世家》
意思是,秦国伐楚之心已久,今秦国若得韩国一名城,还将合兵伐楚,那楚国一定会受到重大伤害。不如这样,我们先在全国加强警备,然后摆兵声称救韩。
待韩王相信楚国将出兵救韩,他一定会怀感恩之心对大王。也就不会联秦攻楚,纵然是联秦伐楚的话,也不会出力的。
再说,韩国若果真相信了我们会救他们的话,韩王便会停止向秦求和。那结果将是秦国必定恼羞成怒,那他们之间的恩怨也就更加深一层。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缓解楚国的危机。
正急得发昏的楚王听陈轸这么一说大喜。立即决定命全国加强戒备,同时出大兵,摆出一幅举全国之力救韩的架势。并派使臣带重礼出使韩国,使臣对韩王说:楚王已经把全部军队都派出来救韩国来了,希望贵国能尽全力与秦军作战,楚军将士愿为韩国战死。
韩王见过楚国使臣后喜不自禁,立即停止公仲出使秦国议和。公仲力劝韩王不可如些行事,公仲说:这样可不行呀,以实力进犯韩国的是秦军,用虚名救韩国的是楚国。相信虚名背弃实力,这可是要犯了大错误的。
再说了,我们与楚国没有联盟情,若不是楚国听说我们要与秦国交好,共同伐楚,他们这才提着嗓子喊救我们。现在大王为了楚国的虚言,就撕毁我们自己主动提议的联秦伐楚,背信强秦,肯定要吃大亏的。
然,韩王为了眼前的利益,那里肯听公仲的劝告,果断地与秦国绝交。秦大怒,愤而攻击韩国。可惜呀,直到韩国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韩王也没见到楚军一兵一卒。
公元前年,韩军在岸门大败。韩国只好忍辱将太子仓送到秦国作人质求合。
公元前年,韩秦联合攻楚,楚军大败,从此强秦更强,楚韩走向衰弱。
2、伊阙之战
公元前年,韩魏联军以秦军两倍的兵力,在韩伊阙与秦军决战。
然,韩魏两国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协同抗秦,都在想着自己国家的利益,不肯担任主攻。这正好被秦将白起利用了一个空当,猛攻魏军。结果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就溃不成军。这场战役韩魏联军战死二十四万多人,位居战国时期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第二位。
从此韩国变成了秦国的附属国。
总结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都有他的必然性。
赢渠梁、卫鞅、韩昭侯、申不害是同一时代的改革者。申不害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担任韩相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国家治理得好,军事力量强大,诸侯各国不敢侵犯韩国。
然,韩国君臣的变法,是以“术”为主,以“法”为辅,如此就导致了“秦法立,商君亡,申子死,弱韩生”。
若说战国初期,六国是强于秦国的。“六国不与会盟……秦避之一隅”,说明了当时秦国贫弱,时时都处于挨打被灭国的危险。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却是秦国。
说明,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xw/1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