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河南新郑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新郑市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新郑位于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南部,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年5月16日撤“新郑县”建市。

新郑是“华夏民族之根”,早在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在此定居。年前,新郑为有熊国,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诞生、建都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在此建都达年之久,因此现新郑城区又称“郑韩故城”。秦统一六国后,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朝时属河南郡。西晋设荥阳郡,新郑入苑陵县。南北朝时期,东魏设广武郡,苑陵县属之。隋复新郑,后废苑陵,并入新郑县,仍属荥阳郡。唐分新郑、清池二县,后清池县复归新郑。五代十国后设新郑县。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新郑县设新郑市,为郑州市下辖的县级市。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句古语的意思是,实现了和谐,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和合文化”的著名论述。

与这句千古名言一起载入史册的是位于中原河南的一方土地——新郑。数千年来,“和合文化”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创新,孕育了质朴热烈的《诗经.郑风》,铸造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

历史

在新郑博物馆,有一方陶器拓片,上面清晰地刻着“新郑”二字。拓片的原件属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从那时起,这方土地就有了“新郑”这个名字。但是新郑何以为“新”?《国语》一书里记载了太史伯为郑桓公论兴衰一事。

郑国是西周分封最晚的诸侯国。公元前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郑地距西周都城镐京不到90公里。周幽王时,担任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幽王无道王室危机,就向掌管周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请教,请他给郑国指一条出路。

按照太史伯的建议,郑国确立了“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的东迁战略。据说芣山和騩山就是今天的具茨山一带,溱、洧二水是流经新郑的两条河。

从公元前年开始,郑国陆续将宗族、商人和财产迁往中原。在溱水与洧水之间建起新的都城,国号依然为郑。

如果说太史伯的战略让郑国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子产推行的改革措施则塑造了郑国人务实创新的性格。公元前年,子产接任郑国国卿之位。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子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铸刑书”。

“铸刑书”就是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百姓公布,使法律和政令在民众监督下执行。春秋时期,上层贵族认为,刑律绝不能让国人知道。子产“铸刑书”的做法,否定了当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普遍做法,令各国诸侯震惊。这是中国历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比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子产的改革和治理使郑国国富、民丰、兵壮,呈现一派中兴景象。为了与原来陕西的郑都有所区别,人们把东迁之后的郑都称为“新郑”。

公元前年,韩灭郑把都城从阳翟迁往新郑。公元前年,秦灭韩设郡县,新郑始为县。此后两千多年,新郑不改其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

考古

年4月10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揭晓。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再次榜上有名。

环绕新郑市区的郑韩故城被当地群众称为“四十五亿牛角城”。一道南北走向的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宗庙祭祀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遗址。

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都城的典型模式,其规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东周列国都城中绝无仅有。

年3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名列其中。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郑韩故城深埋地下的秘密总是与人们不期而遇。

年,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发掘和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双双入选“中国20世纪项考古大发现”。年发现的郑国贵族墓葬群与车马坑有多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和陪葬坑。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在时间上早多年,在面积上多出5万平方米左右。年2月,位于郑王陵博物馆内3号车马坑的考古发掘再次惊艳世界。

令人瞩目的是,一辆长约2.2米的大型鞍车,车顶部配备有防雨防晒等设施,其形制之大、装饰之美堪称当时的“豪华房车”。除了郑韩故城,让樊温泉引以为傲的还有新郑出土的青铜器。

年,新郑李家楼春秋古墓出土了余件青铜礼器,被文物界称为“新郑彝器”。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这一批青铜礼器从新郑到开封再到武汉、重庆,几经辗转,费尽周折才得以保存。

“新郑彝器”的代表当属莲鹤方壶。这尊方壶工艺精湛,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集壶立、花开、鹤飞、龙舞、兽走等形态于一身,融平面、立体、浮雕、圆雕、镂空等手法于一体,汇失蜡、模印、分铸、合铸及焊接等技术于一壶,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

在中国文化中莲与鹤是吉祥之物,意味着合与和,郑国介于晋楚之间,楚地的清奇灵巧与晋地的敦厚雄浑完美融合,造就了莲鹤方壶这对东方最美的青铜器。国之瑰宝,盛世传承。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莲鹤方壶名列其中。

在新郑,莲鹤方壶被制成城市景观雕塑,并在它的发现地建起了考古遗址公园。漫步古城公园,徐徐展开的是年的画卷,油然而生的是清新悠远的吟诵。

文化传承

郑州新郑县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出生的地方。在白居易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中,他写道“大历六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

东郭宅就是今天的东郭寺村。距离东郭寺西5公里的新郑辛店镇辛店村,生活着白居易的后裔们。

据《白氏家谱》记载,白居易十一二岁左右,中原一带发生战乱。白居易跟随家人东迁避难,离开新郑。到了元末明初,为避兵祸,白居易第二十代裔孙白君乡投奔新郑故土而来,落户定居在辛店镇。

在白氏后裔看来,先祖白居易是贤良官吏、百姓诗人,他的一生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人生准则集中体现在他的《续座右铭》中,成为白氏家族的家训家规。

白居易的家训家风代代传承,影响着后人。明清时代,白居易后裔中进士及第,授任县令以上者就有十位之多。世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训家规,还有文脉文风“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

历经千年,东郭宅遗址被岁月的风尘掩埋在东郭寺完全小学的操场下。这里的乡亲们正在倾心打造白居易故里“诗意乡村”,“河南省诗词名乡”实至名归。

在新郑还有一个文化地理奇观,那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生地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归葬地都在新郑,二者相距竟然不到十公里。

公元年9月,六十六岁的欧阳修在家中逝世。按照北宋规制,朝中重臣去世,只能在京城里之内安葬。根据欧阳修生前意愿,公元年,宋神宗赐葬欧阳修于新郑辛店镇欧阳寺村,后来这里成为欧阳修的家族墓地。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与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在时间上相隔两个多世纪,空间上却都与新郑结缘。这或许不是巧合,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白居易与欧阳修两个代表中国文化高度的人物,一个生于斯,一个葬于斯。他们留给新郑的不仅仅是故乡和墓园,更多的是丰厚的文化滋养,丰富的人生教益。

物产

年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一颗炭化的枣核,距今有多年,证明新郑的红枣种植古已有之。

如今,新郑有42平方公里的古枣公园,拥有古枣树群56个,古枣树40多万棵,为全国所罕见。这些古枣树不仅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新郑枣树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树干形似花瓶。这种奇特之处源于世代相传的独门秘笈“砑枣”工艺。“砑枣”工艺源自南北朝时期。

据《齐民要术》记载“反斧斑驳椎之,不椎则花而无实。”每年在枣树盛花期,枣农都会用特制的斧头对树干进行适度的砍剁。经过“砑枣”技术处理过的枣树花期养分得以有效存储,秋季多结果、口感更甜美。年,“新郑大枣风俗与砑枣技艺”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年河南省启动援疆工作开始,政府委派技术专家进疆,开展新郑灰枣移植新疆的可行性研究。根据新疆的土质和气候特点,新郑的技术专家把“砑枣”技艺运用到当地,大大提高了红枣产量。目前,新疆枣树种植面积超过0万亩。其中,新郑灰枣种植面积达万亩,每年从新郑入疆的枣苗多万株。

在新疆,常年从事枣树种植、管理及红枣加工的新郑人有3万多。新郑红枣种植技术的对外输出,不仅带动了新疆枣业的发展,也壮大了新郑的红枣产业。

“二十八蒸枣花”,在新郑,枣乡人家春节前都要蒸枣山。枣馍堆积如山,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幸福红火。在新郑人看来,枣树“根不争地,冠不争天,叶不争春,花不争艳。”这种平和而朴实的气质,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当代

新郑自古为六省入京孔道,商旅往来、贸易通畅。年8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竣工通航。

融入国家级大战略的新郑,坐拥河南自贸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叠加”之力,着力打造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成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区域。

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先民们在这里率先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扫蒙昧、定中原、世胄文明于焉开。”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大都会之一。

如今,这片和合文化的热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以合作共赢的姿态拥抱世界,书写着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和合共生、生生不息。数千年来,新郑人坚守根脉,延续文脉,演绎出这座城市前世的繁华,今生的鼎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hengzx.com/xzwh/13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